新木姜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新木姜子
|
|
|
新木姜子,中药名。为樟科植物金毛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Hayata)Koidz.或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z aurata (Hayata)Koidz. var. chekizngensis (Nakai) Yang et P. H. Huang的根或树皮。金毛新木姜子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浙江新木姜子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及福建等地。具有行气止痛,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脘腹胀痛,水肿。
中文学名
新木姜子
目录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采集加工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相关论述
入药部位
根或树皮。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
用于脘腹胀痛,水肿。
相关配伍
治胃脘胀痛:新木姜子树皮研粉,早饭前黄酒吞服9-12g。
治水肿:新木姜子根30g,和猪肉、黄酒煎服。(1-2方出自《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9-30g,树皮9-12g;或研末冲服。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形态特征
金毛新木姜子:小乔木,高3-6米,胸径达20厘米。一年生枝条近圆柱形,灰褐色,具细纵条纹,密被微柔毛,当年生枝多少具棱角,黄褐色,具细纵条纹,密被金黄色长柔毛。顶芽卵珠形,鳞片外面密被金黄色长柔毛。叶互生,3-5片聚生于枝梢,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5-13.5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尖头长约1.5厘米,钝形,基部急尖,革质,上面干时黄褐色,老时无毛或仅沿中脉及侧脉残存有金黄色长柔毛,其余无毛,下面干时呈苍白色,全面密被金黄色长柔毛,老时毛被迟脱落,离基三出脉,侧脉1对,自叶基3-8毫米处生出,斜展,中部以上略弧曲,延至叶端处渐消失,向叶缘一侧有6-9条弧曲状小支脉,中脉、侧脉两面突起,横脉两面明显;叶柄长1-2厘米,具沟槽,被微柔毛。雌、雄花未见。果序伞形,腋生;每一果序有果(3)6-8;果卵圆形,长9毫米,直径5毫米,先端具小尖突;果梗长达7毫米,顶端略增粗,密被黄色长柔毛。果期6月。
浙江新木姜子:乔木,高达14米,胸径达18厘米;树皮灰褐色。幼枝黄褐或红褐色,有锈色短柔毛。顶芽圆锥形,鳞片外面被丝状短柔毛,边缘有锈色睫毛。叶互生或聚生枝顶呈轮生状,长圆形、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8-14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镰刀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革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密被金黄色绢毛,但有些个体具棕红色绢状毛,离基三出脉,侧脉每边3-4条,最下一对离叶基2-3毫米处发出,中脉与侧脉在叶上面微突起,在下面突起,横脉两面不明显,叶柄长8-12毫米,被锈色短柔毛。伞形花序3-5个簇生于枝顶或节间;总梗短,长约1毫米;苞片圆形,外面被锈色丝状短柔毛,内面无毛;每一花序有花5朵;花梗长2毫米,有锈色柔毛;花被裂片4,椭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外面中肋有锈色柔毛,内面无毛;能育雄蕊6,花丝基部有柔毛,第三轮基部腺体有柄;退化子房卵形,无毛。果椭圆形,长8毫米;果托浅盘状,直径3-4毫米;果梗长5-7毫米,先端略增粗,有稀疏柔毛。花期2-3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金毛新木姜子:生于山坡林缘或杂木林中。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浙江新木姜子:生于山地杂林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及福建等地。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理气止痛,消肿。治胃脘胀痛,腹痛,水肿。” [1-3] [1]
参考文献
- ↑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新木姜子”,百度,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