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增生產能力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新增生產能力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錄

名詞解釋

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是指通過固定資產投資活動而增加的設計能力(或工程效益),該指標是以實物形態表現的反映固定資產投資成果的指標,也是考核投資經濟效果的重要依據之一。

新增生產能力的表現形式

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用產品數量表示,以工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年)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即年產量)表示。如原煤開採用萬噸/年表示,化學農藥用噸/年表示,拖拉機製造用台/年表示等。某些化工產品由於含量差別較大,按其設計含量計算折合量表示,如硫酸、純鹼、燒鹼等。

(2)用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原料數量表示,以工程每天(或小時)所能處理原料的數量表示。如機製糖工程日處理原料噸,食用植物油日處理原料噸,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用萬噸/日表示等。

(3)用新增加的主要設備的數量或容量表示,如新增棉布織機、絲織機等台數,毛紡錠等錠數,發電廠新增發電機組容量用千瓦表示等。

(4)用建築物容積、容量、面積、長度表示,是非工業項目或工程新增效益的一種表現形式。如鐵路投產里程、新建公路、水庫容量、糧食倉庫、學校學生席位、醫院病床、有效灌溉面積等。

根據工程的特點,有時需要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複合計量單位表示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如新增內燃機生產能力同時用年產台數、千瓦數表示等。

為了規範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的名稱和計算單位,國家統計局制訂了《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目錄及代碼》。各固定資產投資單位在統計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時,必須按目錄中規定的名稱、計量單位和代碼填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