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会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会县古称冈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隶属广东江门,新会地处中国大陆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扼粤西南之咽喉,据珠三角之要冲,濒临南海,毗邻港澳,陆地面积1387平方公里,人口75万。[1]

新会概况

新会地图显示新会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游。东与中山、南与珠海斗门相邻,北与鹤山、西与开平、西南与台山接壤。总面积1387平方千米,人口75万(2011年)。新会区辖1个街道(会城)、10个镇(大泽、司前、沙堆、古井、三江、崖门、双水、罗坑、大鳌、睦洲),区人民政府驻会城街道。邮编:529100。代码:440705。区号:0750。新会城区地图外文名称为Sunwui或Sanwui。母语为粤语四邑片新会话。新会是中国著名侨乡、南粤历史文化名城、珠江三角洲新兴的工业城市。设区前面积1642平方公里,人口85万,有港澳侨胞近70万分布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

新会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8℃,2010年降雨量2020.3毫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特产丰富,素有“葵乡”、“水果之乡”、“鱼米之乡”之称。

新会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相连,内河外海相通,公路成网。佛开高速、中江高速、广东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和新台高速贯通境内,水翼船及豪华汽车直达港澳,广珠城轨新会一小时直通广州。另外,在建中的广珠铁路和规划的多条轨道交通、高速路横跨境内,交通方便快捷。

新会是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新会还是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陈皮之乡和中国古典家具之都。新会产业发达,荣膺中国(新会)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化纤产业名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国(新会)食品生产基地等称号新会学宫。2009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新会有两千多年历史,秦、汉时属南海郡地,南朝(公元420)设新会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新会县。隋唐间曾改称冈州,与广州、潮州并称“岭南三大古州”。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四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新会人文璀璨,是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发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会文物古迹极多,有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有隋朝的古塔、唐朝的窑址,有宋朝的孔庙、宋元崖门海战遗址和崖山祠,有明清的古塔、古炮台和媲美广州陈家祠的新会书院,有广东四大丛林之一的圭峰山玉台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等。新会风光绮丽,风景名胜众多,小鸟天堂、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海内外闻名,叱石岩、公坑寺、紫云观、玉湖度假村、古兜度假村、银湖湾等是旅游好去处。新会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素有“东莞拳头新会笔”之美誉。 从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中国产生进士、举人和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曾造就不少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可谓英才辈出,学者如云。其中有南北朝的“三世刺史”冯业、冯融、冯宝(冼夫人丈夫); 元、明学者张伪、黎贞和一代大儒陈献章同出都会,世称“一里三贤”;当代陈垣、陈乐素、陈智超祖孙三代,人称“一门三史家”,还有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和中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冯钢百等,早为世人传颂。今天的新会,已发展成为一座底蕴深厚的文明之城、生态优美的宜居福地、商机无限的投资热土。[2]

自然地理

地形

新会地表显露地层,自老至新主要有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白垩系、下第三系、第四系全新统,其中以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分布最广,出露面积898.1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4.72 %。火成岩分布广泛,多为燕山旋回的岩浆岩。区内褶皱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构造不大发育,有新会背斜、杜阮向斜、睦洲向斜。断层形成发育在寒武系、中泥盆统、白垩纪地层及燕山三、四期岩体中,其中北西300°方向断裂规模最大,由睦洲、大鳌往东南延至斗门,往西北延至鹤山、四会,长度大于170公里。

新会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区境西北、西南部,面积88252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5.84%,有大雁山地、圭峰山地、古兜山地、牛牯岭山地。其中古兜山主峰狮子头海拔982米,是全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中南、中西部,显示海湾沉积特征,面积107.19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43.53%,有海湾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平原、山谷冲积平原。全区水域面积507930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0.63%。

山脉

新会山地主要分布在市境西北、西南部,面积882525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5.84%,有大雁山、圭峰山、古兜山地、牛牯岭山。

古兜山:距新会县城62公里,群山连绵百里。建国前,这里被作为土匪巢,被害者多为华侨、侨眷,建国后,兴办林场、茶场、果园、造林绿化。辟山办电,耗资1400万元,共建成水库11座,水电站17座。 主峰狮子头海拔982米,行政区划属古兜水电站指挥部。“指挥部”位于古兜山地西南部,西界台山,东连崖南,是以主峰古兜山为中心的高山区。东南3公里有马山,高程350米。西北1.5公里有大磅山,高程909米。南距5.5公里有古兜山主峰狮子头,高程982米。东南距3公里有刘三姝山,高程831米。大磅山东3公里有大园岭, 高程756米。南折3公里有将军山,高程629米。又4公里至红婆山西坡,这一带现筑有水库5个,建电站10座,集雨面积50000亩。山地全部封育次生林,保持保持水土,涵蓄水源。

圭峰山:位于新会境内的西北部,峰峦起伏,绵亘数十里,东接江门市区,南与会城镇相邻,西接大泽镇,北至杜阮镇。海拔442米。因山形酷似圭璧,故称“圭峰山”相传隋唐时,山上多桂树,又有“桂岭”之名;其顶方圆如台,亦称“玉台山”。远望圭峰,苍翠欲滴;进入圭峰,绿荫如盖,“圭峰叠翠”,已成为新会的新八景之首。1989年,被定为省级首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家林业部批复圭峰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55.1平方公里。

圭峰山是广东的十大名山之一,自古便是名儒硕彦的讲学之地,高僧羽客的练真之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到圭峰游览题诗;明代大画家沈石田曾到此作《玉台图》;明代著名的理学家陈白沙曾在圭峰山讲学;明末兵部尚书黄公辅退官后曾在圭峰山修身养性并聚众抗清,今在山上仍留有黄公辅墓和纪念他的寺庙;唐代黄巢、明朝黄萧养两次农民起义,都曾在圭峰山上安营扎寨,今仍有点将台太师座、练兵场等遗址可寻。

大雁山地:盘亘在县境西北,主峰大雁山,海拔308米。

牛牯岭山地:在县境东西,主峰牛牯岭,海拔398米。

水文

新会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水系,河道纵横交错。过境河流除西江、潭江、蓬江等大干流外,还有天沙河、石步河、沙冲河、田金河4条小河。境内河流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双水下沙河、崖西甜水坑;另外还有天等河、天湖水、田边冲、古兜冲、古井冲、火筒滘、横水坑、沙堆冲等8条。主要河流有:

西江:从棠下镇天河起,至大鳌镇大鳌尾出境,在百顷头以下河段又称磨刀门水道。境内河段长45公里,平均河宽960米,境内流域面积96.1平方公里。

潭江:在牛湾镇升平流入市境,出崖门注入黄茅海。境内河段长63.7公里,新会港平均河宽1000米,境内流域面积909.4平方公里。从牛湾镇升平至会城镇溟祖咀河段称潭江,长37.7公里,平均河宽300米,流域面积587.3平方公里;从会城镇溟祖咀至崖门口河段称银洲湖,湖面长26公里,平均宽1550米,水域面积54600亩,流域面积322.1平方公里。

蓬江:蓬江即江门河,是沟通珠三角洲西、北、东江与邑内主河流潭江和银洲湖的唯一较大型水道。河流流域面积为313平方公里,干流全长23公里,平均河宽70米。它北接西江于北街,南连潭江于三江。从江门市区穿过,分成河北、河南两部分。

气候

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年均气温为21.8℃,最高年为22.6℃,最低年为21.2℃。6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高温期,日均温度27℃以上;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是低温期,日均温度15℃以下。历年平均日温差6.9℃,秋冬季最大,春夏季最小。多年平均降水量1784.6毫米,最多年为2829.3毫米,最少年为1103.2毫米。4月至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3月是旱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82.75%和17.25%。年均降水量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年均日照时数为1731.6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9%。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0千卡/平方厘米,7月辐射量最大,2月最小。霜期出现于12月至次年2月,其中以1月出现最多,年均无霜期为349天。年均蒸发量为1641.6毫米。常见灾害性天气有早春低温阴雨、龙舟水、暴雨、台风和寒露风。

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新会耕地面积47.62万亩,按成土母质可分为西江和潭江下游冲积土、花岗岩成土母质、沙质岩成土母质。土壤偏酸,土质肥沃和偏粘,土层深厚,地下水位高。海涂草滩多分布于潭江河道和崖门口外海滩,是农田耕地的后备资源。

矿产资源 :经探明具开采价值的矿产主要有:锡、钨、褐钇钶矿、独居石、锆英石、绿柱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等有色金属和稀土金属;石英砂、泥炭土、黑泥、白泥、钾长石、石英石等非金属矿产。

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丰富,年境内径流总量17.41亿立方米,人均占水量2182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占水量2282立方米,年过境径流总量99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补给量为75.77万立方米/日。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6万千瓦,其中2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古兜山、牛牯岭、圭峰山等地区,其余为潮汐能。

植物资源:蒲葵为特产,五谷果蔬竹木与邻近市县大同小异。野生植物有1000多种,按开发利用价值可分为野生木本植物(200多种)、淀粉植物(20多种)、水果植物(20多种)、油料植物(20多种)、药用植物(335种)、观赏植物(约60种)6类。属国家保护树种有银杏、水松、水杉等10多种,多产于古兜山。

动物资源:除禽畜等家养动物外,野生动物主要有鸟、兽、虫、鱼4类,其中以鱼类水产品为大宗。鸟类有夜鹭、麻雀、野鸭等60多种,兽类有穿山甲、水獭、果子狸等10多种,虫类有蜂、蝶、蛇等数十种,其中毒蛇种类较多。鱼类种类多,分布广,除鲩、鲮、鲤等淡水鱼外,近海沿岸有鲳、鲂、银鱼等鱼类数十种。此外还有龟、蛙等两栖类动物;螺、蚬等软体动物;虾、蟹等节肢动物;禾虫等环节动物。[3]

历史沿革

新会在泰、汉以前还没有建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新会地属南海郡。至于当时新会地隶属南海郡的四会县还是属番禺县,古来史籍志书没有统一定论。

到了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置平夷县,即新会县地,也就是新地县的前身。后来,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平夷为新夷。夷,古作彝,是对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的通称。可见当时新会地方尚未开化。那时新夷县的疆域包括那些地方?县治设在那里?古图籍均不可查考。明朝后期和清初的两部《新会县志》,都载平夷(新夷)在临允、新兴县交界,似不可信。谭镳著的《新会乡土志》引录顾氏《读史方舆纪要》说:新夷废县在西45里。按今县城位置计算,那时的县治当在今司前的河村,此说仍需查证。经过140年,到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在新夷县西置封平县,属新兴那边的新宁郡;在新夷县东置盆允县,同新夷县一样隶属南海郡。那么,盆允县在今新会那里泥?明后期和清初的《新会县志》记“在今四会县北二十里”,实近于谬。因为以后很多时间,盆允县都是隶属新会郡,与四会另属他郡沾不上边。谭镳的《新会乡土志》根据《大清一统志》的说法,认为盆允县,在今县北20里,适为今之杜阮。这个测断,也有疑问。因为盆允建县的同时,也建立新会郡,以盆允县为新会郡治。如果杜阮成为郡太守所在地,为什么历来的典籍都没有一点纪录呢?为什么至今也未发现一些出土文物佐证呢?

元熙二年东晋覆亡,这年南朝宋武帝刘裕建政,改元永初元年(也是420年),下令分南海、新宁2郡地域设立新会郡。新会之名自此开始。新会郡治盆允,初领盆允、新夷、封平3县;后又增置宋元、新熙、永昌、始成、招集、封乐、封平3县;后又增置宋元、新熙、永昌、始成、招集、封乐、义宁、始康、初宾等县,共领12县。当时,新会郡所管辖的地方很广,包括现在的江门、新会、台山、鹤山、开平的全境和新兴东南部、恩平东部、高明东南部、顺德、中山的西北部和西部。明初邑人黎秫坡在《送韩明府人觐·序》中说:“邑居郡东南,周境逾千里,徭僮杂处,户五万有奇。”此说,尢可征信。

新会郡的建立,经过整个南北朝至隋朝初共178年,中间领县虽有少数变动,但基本上各朝相沿不衰。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为县,又并盆允、永昌等6县为封州。次年改允州,十三年(593年)改允州为冈州。谭镳说冈州治新会城,而近年出版的地理沿革书载,认为隋之冈州治应在义宁,即现在的新兴东南、开平县西。后一说有其理由。隋大业元年(605年)废冈州,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冈州,治新会。这时候冈州治新会。以后唐贞观至玄宗约100年间,冈州屡废屡置,变动较频,到最后废冈州,将州辖地分置新会、义宁两县,同属广州,县境的体制才基本定下来。到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新会县的辖地仍相当宽广,并以冈州治为新会县治。谭镳认为隋唐时的冈州治在现新会县,盆允县治则在杜阮,至此,冈州废了,新会县治便从杜阮迁回会城。盆允县治是否在杜阮?值得疑问;现有文献书籍记载:认为盆允县治可能在现在的鹤山双合镇(旧时的平开双桥都),因清中叶该地设有盆允公局。至于冈州建立的百年之间,州治设在那里,志书史籍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有说在四会县(《广州记》);有说在义宁县(广东方舆));明黄佐编的《广东通志》则说“所谓废冈州治,顺黄云山前者是也。”并且指出:“隋至唐初之新会县治与冈州州治不同也,新会县治在盆允,冈州州治在今新会城。”此说比较有理。即使隋末唐初冈州治设在义宁,但义宁过去曾并入新会,也是新会郡的属县。因此,把冈州同新会划等号,从历史的实际和习惯,都是恰当的。

新会县境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割地置香山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割地置顺德县,成化十四年(1478年)割地置恩平县,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地置新宁县,清顺治六年(1649年)割地置开平县,雍正十年(1732年)割地置鹤山县。此后疆域才固定下来,直到清末、民国都没有大变动。

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新会撤县设市。

2000年,新会市辖18个镇:会城镇大泽镇七堡镇司前镇牛湾镇罗坑镇小冈镇双水镇崖西镇崖南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鳌镇、荷塘镇、棠下镇、杜阮镇。总人口932425人,各镇人口: 会城镇 276853 、大泽镇 42316、 七堡镇 12333、 司前镇 71846、 牛湾镇 9017 、罗坑镇 25435、 小冈镇 23275 、双水镇 69838、 崖西镇 29634 、崖南镇 11971 、沙堆镇 33260 、古井镇 40872 、三江镇 45612 、睦洲镇 41251 、大鳌镇 34127 、荷塘镇 49530 、棠下镇 62770 、杜阮镇 52485。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6号):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新会如今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33个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新会

2005年,撤销会城镇,设立会城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会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会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有13个居委会和29个村委会,总面积140.6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65170人。[4]

乡级区划

会城街道

会城镇位于市境中部,是新会市城区所在地,为新会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该镇东邻江门市和三江镇,南连双水镇,西临小冈、七堡、大泽镇,北接杜阮镇。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120.08平方公里(含劳动大学),人口228480人,辖10个街道办事处,28个农村管理区。

大泽镇

大泽位于新会市中西部,东接会城镇,南临七堡镇,西邻司前镇,北连鹤山市和杜阮镇。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86.69平方公里,其中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4084亩,总人口39744人,辖18个管理区和1个墟镇。

司前镇

司前镇位于市境西部,东邻大泽、七堡镇,南隔潭江与罗坑、牛湾镇相望,西接开平、鹤山市,北连鹤山市。北面属丘陵山地,东南面属潭江下游冲积平原。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88.7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5192亩,辖15个管理区、260条自然村,总人口66361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4.5万多人。

沙堆镇

沙堆得名于宋末。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邻斗门县,西接古井镇,北连古井镇和斗门县。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97.44平方公里,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0708亩,总人口33314人,辖18个管理区。全镇旅外乡亲3万多人,是新会市著名侨乡之一。

古井镇

古井镇位于市境东南银洲湖畔,东、南接沙堆镇,西与崖西、双水镇隔银洲湖相望,北邻三江、睦洲镇。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112.32平方公里,总人口43216人,均为汉族,辖18个管理区,157个村民委员会。

三江镇

大洞口江、潭江、虎坑江在该镇前会合后经银洲湖出海,故名“三江”。三江镇位于市境中部偏东,东邻睦洲镇,南接古井镇,西望双水、会城镇,北连江门市。镇政府驻在三江墟镇。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82.37平方公里,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8932亩,总人口45690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2.3万多人,辖16个管理区和3个区级农场。

崖门镇

崖门镇于2002年1月初由崖西、崖南两镇合并而成,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境西南,地处珠江水系崖门海口,东与古井镇、沙堆镇和珠海斗门区隔海相望,南接台山市都斛镇,西靠古斗山脉,北邻双水镇。全镇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884人,旅外侨胞、港澳同胞2万多人,辖28个村,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镇府驻地设在崖西社区迎宾南路。

双水镇

双水之地有河流泷水,故取名“泷水”,新中国成立后,取其谐音,称为“双水”。该镇位于市境中南部,银洲湖西岸,东望三江、古井镇,南连崖西镇,西接台山市、罗坑镇,北邻小冈、会城镇。

罗坑镇

罗坑得名于宋初,在陈冲墟卫生院内仍存有宋庆历七年(1047年)所立仙涌寺石碑,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镇位于市境西部,东与小冈、双水镇毗邻,南接台山市,西连牛湾镇,北邻七堡、司前镇。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82.08平方公里,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729亩,人口29320人,华侨、港澳同胞3.2万人,辖11个管理区、132条自然村。

大鳌镇

大鳌之地在元朝是浅海,明初逐渐成陆,得名于明末。该镇位于市境东部,东邻中山市,南望斗门县,西接新会睦洲镇,北近江门市外海镇。西江环绕全岛,全境无山,属低沙田地区。镇内有“沙头顶沙滩”、“西堤水松林带”、“大屿古榕”、“安生水乡乐园”和“一石”等名胜旅游区。镇政府设在大鳌墟。

睦洲镇

睦洲之地于南宋宝庆年间成陆,由11个大小岛屿组成,居民和睦相处,故名“睦洲”。该镇位于市境东部,东望大鳌镇,南邻斗门县,西接古井、三江镇,北连江门市。 1996年,全镇土地总面积80.09平方公里,辖19个管理区和1个镇级农场,总人口40692人,港澳台同胞7000多人,海外华侨2500多人。

经济发展

新会综合实力较强,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在2002年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居第34位。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158.42亿元,增长15.3%,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保持江门地区排头兵地位;工业总产值462.06亿元,增长29.8%;农业总产值30.43亿元,增长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1%。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安定。

经济结构

工业发展质量持续提高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4点,上升36点。财税总收入占GDP比重由17.37%提高到19.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由5.79%提高到5.93%。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每亩提高20万元。第六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由0.87%提高到1.1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2.3%提高到23.2%。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家。实施质量强区战略,8家企业参与制定4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新会,新增省名品名标4个。

临港工业加快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0.43亿元,增长24.89%。装备制造、金属制品两大产业产值均超30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238家,新增71家,其中超10亿元22家,新增6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72家,新增13家,其中超亿元6家,新增1家。园区经济总量增大,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动工建设,协议入园配套企业17家,计划投资超50亿元;银洲湖纸业基地产能约60万吨,投产和开工建设纸业大项目3个;崖门环保电镀基地正式营运,签约入园企业55家。选商引资取得突破,成功举办2011新会重点项目签约奠基落成仪式,协议投资总额132亿元。外商直接投资472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64亿美元。引入投资超10亿元大项目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69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07.35亿元,在建和投产率83%。9个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中有5个动工、3个投产。

第三产业拉动力增强

物流业稳步发展,大昌物流园扩建项目进展顺利,引入普洛斯、中健物流园等现代物流项目。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6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12亿元,增长28.7%;完成古兜温泉索道、小鸟天堂首期改造工程,启动玉台寺、梁启超故居和绿护屏升级改造工程城轨新会站,希尔顿逸林酒店、龙泉酒店二期、昌安假日酒店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完成投资31.51亿元,增长49.97%;商品房和工业厂房新开工面积215万平方米。金融业日趋繁荣,银行存款余额突破500亿元,新会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交通、光大、中信、兴业等4家银行机构落户,新增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现代工业

工业基础较好。现有工业企业50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400多家,美国柯达、日本松下、丸红、住友和爱普生、瑞士ABB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香港宝源、李锦记、重庆力帆等大集团已在新会设厂。如今形成五金不锈钢、化纤纺织、电力电器、钢铁、集装箱、造纸及纸制品、食品、摩托车八大优势工业产业。超亿元企业47家,超10亿元企业分别有新会中集集团公司、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维达纸业(广东)有限公司、新会双水拆船钢铁有限公司、新会日新不锈钢材料厂有限公司、新会江裕集团公司。维达纸业是全国最大生活用纸生产企业,美达锦纶是全国最大锦纶6生产企业,新会还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基地、拆船基地和计算机外部设备产销地。拥有“维达纸业”、“千色花”、“彩艳及图”三个中国驰名商标和“李锦记”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起,项目投资总额达300亿元,有力地推动临港经济发展。2010年广东南车落户新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80.43亿元,增长24.89%。

现代农业

镇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镇(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1.79亿元,增长25.55%,会城、司前超200亿元,双水、古井、罗坑超100亿元。镇(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6亿元,增长27%,全部镇(街)超5000万元,其中会城超8亿元。村级集体年可支配总收入3.07亿元,增长12%。实行结对帮扶,32条经济薄弱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均超30万元。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累计38万亩。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

农业增效渠道进一步拓宽

2011年,农业总产值53.02亿元,增长3.4%。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拨付补贴4272万元,受益农民9.75万户次。引种新一代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创历史新高。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5家,水稻机插率16%、机收率92%,全省领先。冬种作物6万亩,增长29%。成功举办首届新会陈皮文化节,启动新会柑(陈皮)GAP产业园建设,获中国陈皮之乡、中国陈皮道地药材产业之乡称号。被评为全国首批平安渔业示范县(区),开工建设崖门国家一级渔港。

高新科技

科技带动能力增强。积极实施各类科技项目,新纳入工业攻关、重点新产品等项目55项,增长72%,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4项、市级37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2%。新增技改项目7个,总投资2.47亿元。专利申请量401件,增长48.5%。再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区)称号。信息化程度提高,综合指数62.57,与珠三角其他地区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锦帆牌V6切片和岗州春牌虫草子实体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彩艳牌、永丰牌获省著名商标。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新会旅游资源丰富,有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古兜温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台寺、紫云观、崖门炮台、宋元古战场、蔡李佛发源地洪圣始祖馆、古兜温泉旅游度假村、银湖湾等风景名胜。2004年接待游客340.9万人次,增长8%;旅游总收入11.56亿元,增长25.7%。时代广场、新一佳、华润百货、铜锣湾百货、大润发等大型购物广场、连锁超市先后进驻。餐饮、房地产、保险等行业繁荣活跃。引入香港大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两家国际物流企业,提供原料仓储和代理配送服务。房地产、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网络教育、网上文化娱乐等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积极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健全大通关协调联动机制。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备案制,培育出口增长点。私营和外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军, 集装箱、不锈钢、纺织服装、家电等拳头商品保持增长势头。

文化艺术

岭南学派

是由明代著名思想家陈白沙创立的心学思想派别。白沙先生的学说,以自然为宗,以致虚为本, 以静养为方法,以无欲为旨要。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心性作用,重茅龙笔视主观能动性,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创立一套完整的心学学说, 开创明代心学的先河。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见精微。”白沙先生提倡以明理、澄心、育人为核心的心学,上承莲溪, 下启阳明,光大儒家,深深影响明、清两代,至今不衰。他创立的学说,后人称为“岭南学派”。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出生于新会都会乡,少时随家迁居白沙里,故世称“白沙先生”。陈献章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和哲学家,而且也是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清逸自然,重情性而严格律,且将哲理入诗,别有风格。他独创茅龙笔,以遒劲豪放的行草冠绝一代,是岭南书法的代表性人物。逝世后诏命从祀孔庙,是广东历史上入祀孔庙的唯一一人,故有“广东第一大儒”、“岭南一人”之誉。

岭南琴派

南宋行朝曾驻跸新会,崖门海战失败后,流落琴人琴曲。明代大儒陈白沙将南宋时散佚的古琴曲收集整理,辑成《古冈遗谱》,成为岭南琴派的奠基者。清代新会习琴者众,最著名的是会城人黄景星(字兆家号煟南),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真正意义的古琴岭南派,其辑有五十首琴曲的《悟雪山房琴谱》成为岭南琴派开创的标志。他与同乡陈绮石、陈芷芗设立广东最早的琴社。新会不但出了众多古琴名家,而且留存了三部稀世琴谱,除了前面说过的《古冈遗谱》和《悟雪山房琴谱》之外,还有一部是现存于新会景堂图书馆的《古冈蔗湖琴谱》。

新会葵艺

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己开始葵树种植和利用葵叶制成葵扇。晋书《谢安传》记载:“太傅谢安手摇葵扇行于京城市上”。《明史》称:“广郡有所贡,不过葵扇、莞香、橙、荔之属”。可见当时新会葵扇已成为贡品。明万历年间,新会葵扇已远销全国各地。在上海、汉口、重庆、镇江等地,设有“冈州会馆”经营葵扇。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使葵艺加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扇,与檀香扇、竹丝扇、绫绢扇并称中国四大名扇,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曾前来观摩,并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都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真是一门绝技!1911年,谭月三首创葵织扇;翌年,林兆又创制出典雅精丽,纯朴大方的“竹箨画扇”,荣膺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1960年代,新会葵艺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贺龙等领导人均曾先后新会葵艺视察新会葵业,并给予高度评价。1959年1月,郭沫若到新会视察期间,在《访新会》一诗中赞道:“葵扇裁成宫样巧,送将凉意遍天涯”。2008年,新会葵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葵扇,新会葵艺还包括各式的工艺品。

新会葵艺的原材料是产于新会一带的蒲葵。世界上的蒲葵有很多种,但新会的葵树却是独有的。新会产的蒲葵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圆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祖籍新会的女作家张抗抗曾在《新会葵乡》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南国并非只有新会有葵,然而新会的葵树却是南国的骄傲:密集、粗壮、见缝插针、随遇而安,似乎到处都能生长。”如今,新会仍保留着世界上唯一的原生态蒲葵林——南坦葵林。

新会鱼灯

鲤鱼灯不但是会城一大特色的民间工艺,它还与会城元宵节开灯的风俗有关。汉族传统风俗,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灯节,起源于东汉。会城也不例外地有这个节日,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记:“元宵灯烛箫鼓彻夜为乐。”但习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过去会城的每条里、巷都在入口处设“社公”(社坛,一方土地之神)。农历正月十二晚“社公”开灯,小孩就提着用春节“利是”买来的鲤鱼灯,聚集游玩,成群穿街过巷“游灯”,口唱“游灯,游灯,捡个银钱两份分(注:会城方言音pang,‘平分’的意思)”。鲤鱼灯规格有大有小,都是用竹篾扎成大肚子鲤鱼框架,再封上印有金鳞的红纸等,其形象美丽可爱。鱼腹下和鱼脊上留有空洞,以便透气,鱼肚中间有竹篾架,可插一支短蜡烛点亮,因此玩弄时一不小心就会烧灯。小鲤鱼灯吊在一根竹篾尖上,小孩就拿着这根竹篾提灯,也可以插放。正月十五为“大灯晚”,这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小孩们的快乐时光,至十六日就“完灯”,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灯”。由于形成习俗,会城的鲤鱼灯又不仅仅是小孩子们的游灯,很多时候还举办较大规模的灯会。会城的这个历史习俗可追溯到清代,当时会城翰禄桥(在今惠民东路东段)的鲤鱼灯最为出名,每年元宵节都在翰禄桥社坛高挂大鲤鱼灯、大煎堆灯和大粉印饼灯,以欢庆节日。抗日战争前,会城元宵灯饰比较多样,还有腊鱼灯、鲫鱼灯、走马灯等,并不像后来那样单一。湖南籍著名画家黄永玉,在抗战胜利后陪夫人张梅溪回新会娘家过年,游逛了会城西隅街,他后来回忆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拉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透明的灯放出红色的光,足有两三里路长,人们感觉就像置身在水里,这么美好的情景,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们可从这段话中知道当时的灯会情景。至1966年“文革”前,城内各处还保留鲤鱼灯的风俗。陈如松先生作品集《沧桑颂》中回忆到,1956年春节放假期间,当时的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一手携着儿子,一手提着新买的小小鲤鱼灯,到西隅路文化馆看爱国卫生图片展览。“破四旧”毁除“社公”后,这个民间习俗没有了。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人制作鲤鱼灯出售,毕竟小孩子比较喜欢。会城周围的乡下过去也有元宵灯节的风俗,有小灯笼、走马灯等灯饰,但一般不是鲤鱼灯。

会城有鲤鱼灯的习俗,与会城人喜欢鲤鱼也有很大关系,当地人喜欢吃鲤鱼,特别是海鲤,公认好吃、有益,会城有句俗语,叫“吃咗海鲤,吾使冚被”(吃了海鲤,晚上睡觉不用盖被子的意思)。鲤鱼有“姜葱鲤”、炆(焖)鲤鱼等吃法,一些妇女喜欢吃鲤鱼煮糯米饭补身子。另外,“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鲤与“利”谐音,生鲜鲤鱼有“好生利”的意头;会城还有句童谣:“鲤鱼屈屈尾,主人好生利;鲤鱼嗑嗑鳃,主人大发财。”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由广东新会人陈享创立于1830年代,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南拳门派。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不仅风行岭南,还遍及亚、欧、美、非、澳五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据统计,超过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蔡李佛武馆学院与联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会葵艺(国家级)、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国家级)、蔡李佛拳(国家级)、陈梦吉民间故事(省级)、崖门海战流传故事(省级)、新会陈皮 (省级)、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省级)、司前木板年画、大鳌咸水歌、司前金龙、龙乡游龙、新会鱼灯、双水山地风筝、古井烧鹅、小冈香、双水蕉树龙、大泽赛龙舟、沙堆八音锣鼓等。[5]

名胜古迹

小鸟天堂

小鸟天堂位于新会城新会小鸟天堂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是新会著名的国际级生态旅游景点。“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380多年前,天马河中一个泥墩上,一棵榕树经过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的绿洲,独木成林,堪称奇观。树上栖鸟千万,鸟树相依,人鸟相处和谐。1933年,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乘船游览后叹为观止,写下优美散文《鸟的天堂》,并亲笔为“小鸟天堂”题名,“小鸟天堂”由此得名。岛上的古榕树长期栖息着十多种数万只的鹭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每当百鸟归巢之时,鹭鸟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380多年来,天马人一直用“爱树护鸟”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如今,小鸟天堂景区正进行改造扩建,打造以独特的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的湿地公园。

梁启超故居及故居纪念馆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的地方,清光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乡,就居住在书室的偏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

为缅怀任公,2001年又在故居旁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包括《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集》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

离故居不远,还有一处梁启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奎楼”,俗称“文昌阁”,后来成为“宏文社学”的所在地。

熊子塔

在著名的新会小鸟天堂游览,偶尔回首,可见“远远地一座塔人梁启超故居(7张)耸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巴金:《鸟的天堂》)。这就是熊子塔,又称凌云塔,矗立于梁启超的故乡,美丽的茶坑凤山之巅。“熊”(读泥)是“熊”字下面四点少了一点,系新会特有的一个字。据《新会县志》记载:“熊子山在城南二十里,又有鼠熊、马熊、东熊、长熊诸山。山凡五,各有三足,故云熊。”熊子山下,河流纵横,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汇入银洲湖,故亦称熊海。熊子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八角七层。据《新会县志》所载,会城“依山阻海,峰峦拥卫”,“北枕圭(峰)山,屹然高峙”,然“东南痹削,形气稍弱”,似青龙之垂首,遂建塔以镇之。由此可见,熊子塔本是新会的风水塔,一直被称作新会的“文笔”,塔成后,新会“人文日盛”(清康熙县志)。梁启超十一岁时所作《登塔》诗,1982年由岭南书法家秦鄂生书写勒石立于塔下,诗曰:“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理终难得。”诗作洋溢着这位后来名闻中外的近代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和文学家少年时代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思想情感。登临熊子塔,可遥望银洲湖景色,每当夕阳西下,银洲湖上船帆点点,衬着塔影波光,好一幅绮丽的南国水乡图!这里曾是著名的新会八景之一,名曰“熊塔归帆”。

崖门胜景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宋室在元军的追杀下从海路退守至新会厓山,宋帝昺在张世杰等人辅助下建立“行朝草市”,坚守数月。厓海一战,宋军大败,丞相陆秀夫对少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着8岁的少主赴水殉国,随行十数万军民亦跟随。据《宋史》记载,七日后,海上浮尸十万,山河为之变色。自此,华夏正统被断,更有史学家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崖门海战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也让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民族英雄名留青史。如今,在古井官冲遗址奇石之上,仍刻着“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

明成化年间(1476年),大儒陈献章倡议并获当时朝廷批准在当年南宋元崖门海战遗址——奇石宋朝的行宫故址修建起大忠祠,随后又建起慈元庙、义士祠等。500多年来曾几废几兴,直至抗战期间被日寇夷为平地。解放后,经过多次重建,最终统称为“崖山祠”。祠内设有慈元庙、大忠祠、义士祠、白鹇亭、望崖楼等16处建筑。崖山祠,诉述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蕴藏着一个个不屈的英灵的足迹和心志。

崖门炮台位于新会古井崖门出海口东边,建于清初,雍正后历代重修。炮台依山面海,呈半月形,石基、灰沙夯筑如城堞,弧长180米,高5.5米,厚3.5米,共两层。下层设炮位22个,上层设炮位21个,正面上有碑刻‘镇崖台’三字,左侧门上有‘炎海风清’石刻。崖门炮台是广东沿海现存最大的单体古炮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圭峰山是广东省著名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会城城北,规划为圭峰叠翠、玉湖春晓、玉台晨钟、绿护桃源、牵线过脉、龙潭瀑布、山顶景区、运动公园八大景区。圭峰山山势雄伟,秀峰挺拔,因形似圭璧而得名,方圆55.1平方公里,峰峦叠起,错落起伏,相对高度在300――400米之间,主峰云峰,海拔545米。山顶绿护屏一马平川,被夹于圭峰、云峰、叱石三峰间,形成“三山夹一屏”之胜景。山上常年水气蒸腾,云雾缭绕,形成“云峰烟雨”、“东岭晨曦”等自然景观,夹带着高山密林湖泊的清新空气,宛如人间仙境。如今,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致力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开辟多条生态旅游线路,在圭峰山玉台坑,空气负离子的含量每立方厘米达4万多个,空气清新,是人们愉悦身心,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千年古刹玉台寺乃历代名儒硕彦讲学、修身之地。唐代一行僧曾于此观天象、测经纬;宋代苏东坡曾到这里游览题诗;明代大画家沈石田曾到此作《玉台图》;明代理学家陈白沙也曾在此讲学。这里还保存着镇山宝塔、千佛塔两处省级重点文物。深秋,三角枫林一片霞海,层林尽染;梅雨时节,“南国奇葩”禾雀花藤蔓缠绕,尽情盛放,蔚为壮观。

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新会劳动大学旧址)位于山下玉湖畔,圭峰东麓还有葵博园、体育运动公园等。

古兜温泉、银湖湾

古兜温泉旅游度假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有130万的天然山泉泳场和沙滩景观、木屋别墅,有占地150亩,按五星级标准装修、具有唐、欧、日三种风格的温泉谷,有豪华的国际会议中心和温泉酒店、温泉岛酒店(包括温泉岛别墅)。游客进入度假村,可以到古兜山的原始森林里探秘,可以到清凉的山泉泳场畅游,可崖门炮台以在号称“世外桃源”的竹苑里烧烤,更可以在古兜温泉谷里体验唐式、欧式、日式的温泉胜景、世界风情。经专家测定,古兜温泉谷的泉水与我国古代名泉华清池同属一类温泉水质,水体澄明清澈,美容养生效果极佳。谷内飞瀑流泉,水木清华,碧翠嫣然。白天云蒸霞,夜晚星辉相映,恍似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更有大唐宫殿、南欧风情、东瀛风月等多种室内外汤池选择,各种康乐设施、餐饮住宿、会议办公设施等一应俱全。甘泉泻玉,静影沉碧;竹林烧烤,东瀛洗浴,唐宫梦寝,法国美食;沙滩木屋,玫瑰别墅,晨起听泉,一川风月。处处有景,时时有花,温泉谷与您一起渐入佳境。

离温泉谷不远处是银湖湾湿地公园。这里原名古洲角,原是一片荒芜的海域滩涂。1969年,新会成立围垦工程指挥部,从各镇抽调干部群众到这里围海造田,历经30多年,造地6.4万亩,拥有海域滩涂3.6万亩,保存了完美的湿地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融江、海、湖、田、山、水于一身,是珠三角难得的一块黄金宝地。同时,作为广东省规划的八大滨海旅游组团之一,银湖湾正着力打造以游艇度假区、生态帆船港等为主题的国际级高端滨海旅游示范区。[6]

土产特产

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为广东三宝之首,陈皮是用新会出产的大红柑剥皮后晒干而成,在保护范围内自然条件下陈放3年以上才可以称为陈皮。早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记载,到宋代成为“广货”之一,远销全国各地及外国,到清同治年间,陈皮被慈禧太后指定为贡品,因此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美誉。医学研究指出,贮存越久的陈皮含有越多黄酮类,而黄酮类有抗氧化和增加免疫能力的功效,因此年份越久的陈皮价值越贵。陈皮的种类分为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各有不同的效用。农历立秋至寒露所采摘的柑皮为青皮,产量少但药用价值高。农历寒露至小雪采摘的柑皮为微红皮,可食用及药用。冬至前后所采的为大红皮,多作食用。新会柑剥皮之后,随即运到大空地上晒两至三天,晒完后装进密封的玻璃瓶中待下一年清明节前后再晒两至三天,三年之后柑皮晒成陈皮,再由女工负责进行严格筛选分级,一毫米厚的为一级大红皮;颜色比较淡,厚度比较薄为二级皮;至于体型更小的为青皮。陈皮分级后用麻袋装着放进仓库,令陈皮更容易起到防潮作用和陈化作用。2006年,新会陈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还被授予 “中国陈皮之乡”、“中国陈皮道地药材产业之乡”的称号。

柑、桔、橙

著名品种有新会东甲甜橙(滑身仔),味甜,香味特浓。新会大红柑(茶枝柑),果汁丰富,皮色红,是陈皮中的上品,有止咳化气的特殊功效。新会大叶年桔又名“铜锣底”,因其果实顶部有微凹陷的圆圈而得名,是新会著名的土特产。果形扁大,平均单果重55-60克,有成球结果的习性。其果皮橙黄色,果肉无渣,甜中带酸,桔味浓厚,春节期间成熟,是传统的应节佳果。

亚佗霉姜

亚佗霉姜是新会著名特产。它是由生姜、柠檬汁、陈皮和砂糖、甘草等制成的。其味甘脆可口,甜中带酸,香辣适宜,食之无渣,饶有风味。暑天能凉喉生津,寒天能驱风散寒,并有健胃助消化功能。乘车船的旅客,食它有防止晕船晕车之效。亚佗霉姜既是可口食品,又有药效之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新会美食地图,不但行销港澳及国内各大城市,而且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驰名中外。

亚佗霉姜的问世,已有百多年历史。据说清光绪年间,会城田心巷有个名叫李作的佗背老汉,以自制自销各种凉果为生。一次,因凉果滞销,李作买回来的生姜成为积压品,只好用瓦缸装起来。他的孩子不慎将柠檬醋泻入储满生姜的缸里。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姜已全部发霉(发酵),但又舍不得把它倒掉,于是他就拌上甘草末和糖浆,放在锅里炊透,再行晒干,当凉果出售,名为“霉姜”。岂料这种“新产品”很受顾客欢迎,男女老少,争相购买,一时“亚佗霉姜”之名,很快就传遍全会城。后因产品畅销,新会各酱园都纷纷仿制,其中以大有酱园所产的为最佳。从此,亚佗霉姜风行各地。解放后,新会大有凉果厂对亚佗霉姜(新会霉姜)在选料和制作技术上,不断研究改进,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

王岗马蹄

王岗马蹄主产于司前镇兴篁管理区王佐岗,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年“立秋”前种植,“立冬”后收获,平均亩产1500公斤。

王岗马蹄个体大(每个20克左右),肉质清甜爽口,皮薄无渣,具有生津止渴,去暑清热的功效。可生、熟吃,也是制作名优清凉饮料马蹄爽的主要原料。当地群众常把马蹄磨成粉,作清热解毒汤料之用。

新会冬虫草

虫草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传统珍稀补品,是人们保健养生的佳品。

新会及周边已形成较大规模的虫草子实体生产基地,年产虫草子实体约27吨。著名的品牌有“岗州春”、“冬草堂”、“益元”、“回春草”等。

古井烧鹅

古井烧鹅是新会的驰名特产,名扬四海。具有皮脆汁美、肉香甘甜的特点,深受食客喜爱。据说,古井烧鹅是用南宋宫廷秘方制作的。

古井的烧鹅制作有其独特之处,从选鹅到烧鹅都很讲究。首先要精选三个半月鹅龄的本地壮鹅,这个时期的鹅最合适;其次是必须明火烧烤而成,炭、电炉、微波炉都无法烧烤出正宗品位的烧鹅;所用木柴也有讲究,只能用彻底干的荔枝树、龙眼树、桂皮干枝、柑橘干树枝条等一些耐火少烟少树脂的木柴为燃料;入炉前所有的生鹅要在肚里填充好几十种名贵材料如:汾酒、桂皮、茴香、陈皮等,外涂蜂蜜、麦牙等材料,并且要用气筒充气,用铁杆锁口,因充气后烧鹅的皮与肉分离,才有皮脆肉嫩的效果。[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