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斑胸滨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斑胸滨鹬

中文学名: 斑胸滨鹬
拉丁学名:Calidris melanoto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鹬科
属:滨鹬属
种: 斑胸滨鹬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Vieillot, 1819
英文名称: Pectoral Sandpiper

斑胸滨鹬[1](学名:Calidris melanotos)小中型涉禽;体长23厘米,翼展37-45厘米,体重126克。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羽色暗淡,雌雄羽色及大小大都相同;跗跖后侧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体羽多具褐色杂斑,腿黄,嘴具两色并略为下弯,胸部纵纹密布并突然中止于白色腹部。白色眉纹模糊,顶冠近褐。繁殖期雄鸟胸部偏黑。栖息于海岸、沼泽、河川等地。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栖于沿海滩涂及近海的稻田和鱼塘。通常与其他滨鹬及鹬类混群。潮落时跑至泥里翻找食物。休息时单脚站在沙坑,飞行迅速,成密集群。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楚利奇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北极地带。越冬于南美洲、美国东西海岸、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太平洋中岛屿,偶尔到日本。

外形特征

斑胸滨鹬夏季头顶褐色。具暗栗色和淡橄榄色纵纹,眉纹白色,但不明显。眼先和耳羽褐色。翕、肩、三级飞羽黑褐色,具栗色、淡褐色或皮黄褐色羽缘。有时在翕侧形成两条纵纹;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淡色羽缘。飞羽黑色,次级飞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形成窄的白色翅后缘。大覆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形成翅上窄的白色翼带。腰和尾上覆羽中央黑色,两侧白色。中央尾羽黑色,两侧尾羽暗灰褐色。外侧三对尾羽等长,且尖端较圆。下体白色。雄鸟颈和胸黑褐色,具白色斑点,雌鸟颈和胸皮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腹白色,与有斑纹的胸截然分开。两胁微具纵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缀灰色。

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体色较浅淡,上体棕栗色消失,主要为黑褐色和淡褐色,具皮黄褐色和白色羽缘。头顶黑褐色或褐色。具淡色纵纹或羽缘;眉纹白色,下体白色,前颈和胸暗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腹白色,与有斑纹的胸截然分开。

幼鸟和夏羽相似。但头顶和上体有更多亮栗色、白色,和皮黄色羽缘。在翕和肩部、白色羽缘形成明显的V形斑。眉纹白色,眼前较显著。有时分裂成双眉。前颈和胸皮黄色,具显著的褐色纵纹;腹白色,与有斑纹的胸明显分开。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基部淡黄褐色或绿褐色。脚暗绿色、褐色或黄色。飞行时脚趾不超过尾尖。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81克,雌性64.5克;体长190-243毫米,嘴峰24-32毫米;翅135-150毫米,尾46-62毫米,跗跖24-31毫米[2]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欢在沼泽和溪边的草地和烂泥地上活动和觅食。遇惊动时,常快速飞走,并发出高声鸣叫。有时也蹲伏在地上不动,直至危险临近,才突然飞出。叫声低沉而清晰,为浑厚低沉的churk或trrit声。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种子。

栖身环境

繁殖期主要牺息于北极冻原。常在沼泽和湖泊岸边草地上活动。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和内陆河流与湖泊岸边以及附近沼泽和草地上。有时也出现于河口、海湾和海岸地带。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6-7月。繁殖于北极冻原地带。到达繁殖地后立刻开始求偶鸣叫,或是在空中求偶飞行,或是栖于地上或水边浅滩上,常成天长时间的鸣叫不息,鸣声似“杜、杜、杜”声。鸣叫时有时还伴随着翅膀的煽动,同时颈也膨大。有时雄鸟还在地上围绕雌鸟奔跑。雄鸟常和多个雌鸟交配。雌鸟也常跑到其他雄鸟领地与别的雄鸟交配。交配系统较为混乱。通常营巢于苔原沼泽边缘地带干燥地上或沼泽中的土丘上。巢多置于草丛或灌木下,借助于草丛和灌木的隐蔽,一般难于发现;巢较简陋,通常由雌鸟在地上挖掘一小圆坑,内再垫以枯草、苔藓和柳叶。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灰绿色或皮黄绿色和淡黄色,被有褐色或黄褐色斑。卵的大小为31-39×24-27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21-2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大约21天左右即能飞翔。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极地、西伯利亚及北美洲;越冬于南美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罕见过境鸟。1986年在香港第一次记录到。自此偶尔有鸟经过。有可能为定期过境鸟但被忽视。在河北北戴河、东南部及台湾均有一次记录[3]

亚种分化

单一特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雄性斑胸滨鹬通过牺牲睡眠寻找伴侣

有时候,通宵达旦地“开夜车”也是值得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雄性的鹬科鸟即斑胸滨鹬,正是通过牺牲睡眠,才得以胜过那些睡觉的竞争对手,从而寻找到伴侣。

为了这个发现,科学家们从一群生活于北极冰原的斑胸滨鹬中,抓住了几乎所有的雄性和一些雌性斑胸滨鹬。他们在这些鸟儿的身上安装了大脑活动监测器,以追踪它们的睡眠,同时装上了类似于GPS的标签,用来追踪它们和多少只不同的雌性斑胸滨鹬进行了交配。在为期三周的繁殖期里,雄性斑胸滨鹬有55%到95%的时间保持着清醒状态。那些打瞌睡最少的鸟儿表现出了更多的求偶展示,例如为雌性斑胸滨鹬跳舞。同时,它们生殖后代的可能性也更大。那些几乎不眠的雄性斑胸滨鹬,至少会生育八个斑胸滨鹬宝宝,而那些多达55%的时间都在睡觉的斑胸滨鹬,幸运的话,会生育有一个孩子。8月10日,该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在线报道了此发现[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