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斐西瓦乐·大维德

斐西瓦乐·大维德
图片来自中博艺汇

斐西瓦乐·维克托·大维德·以西结·大维德爵士,第二代从男爵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 2nd Baronet,1892年7月21日-1964年10月9日)是一位重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家。

目录

生平

1892年大维德出生在英属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父亲是沙宣·大维德爵士,第一代从男爵(Sir Sassoon David, 1st Baronet, 1849-1926年),经营同名贸易公司,业务包括银行、纺织品和鸦片,是印度银行(Bank of India)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先后就读于额尔芬斯东学院、孟买大学和剑桥大学,1926年继承其父亲的从男爵头衔与家族生意,成为公司主席,公司分部设立在香港、上海、和神户。

1925年,大维德应邀协助设计一个在紫禁城内举办的宫廷艺术珍宝展。他不但自费赞助这一展览的部分装置费用,并出版图录获得巨大成功。1927-1928年,他回到北京,当时谣传慈禧太后在1901年出宫时将一批内府秘藏珍宝抵押给北京的盐业银行。大维德爵士设法从中买到40多件瓷器珍品,分三次运至伦敦。1930-1931年,他在继续协助清宫清点、组织和举办各种皇家珍宝艺术展览的同时,通过各渠道庋集到近1700件陶瓷和一卷清宫御制古玩图,年份跨越公元十至十八世纪,迄今仍然是两个故宫博物院以外最大最全面的单体收藏。

自从购得盐业银行的清宫旧藏后,大维德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他对收藏的每件器物包括其流传过程都做了相关考证,并将器物上的款识翻译成英文。1934年由霍蒲孙(Robert Lockhart Hobson)编著的《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中每件器物详细的说明文字都是由其亲自提供。1929年他在《东方艺术》杂志(《Eastern Art》)上发表了《论秘色窑》(《Some Notes on Pi-se Yao》),1933年、1936年又分别在《东方陶瓷学会会刊》(《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上发表了《项元汴历代名瓷图谱》(《Xsiang and His Album》)和《论汝窑》(《A Commentary on Ru Ware》)等文章。大维德又在1936年为东方陶瓷学会撰写《汝窑评鉴 – Commentary on Ju Ware》一文时发现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他深感原文作者的情怀,遂将三卷十三论的《格古要论》及后经明人王佐增编至十三卷的《新增格古要论》翻译成英文,取名《中国式鉴赏 – Chinese Connoisseurship》,该书最终在大维德去世后的1971年出版。

1941年12月大维德夫妇在去印度途中取道上海,当时正值珍珠港事件爆发,夫妇被日本兵关押了9个月。关押期间,他患上后来导致其全身瘫痪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对生命以及收藏归属的担忧,促成大维德的另一个决定,即向伦敦大学捐赠他的图书馆与全部藏品,取名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于1952年6月10日正式开放。1950年,大维德获得伦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古物学家协会的一员,并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维德的中国瓷器珍藏被转移到其在英国的乡间别墅以躲避战火。同时他也致力于资助研发新型战机以对抗轴心国。1941年日本轰炸珍珠港,当时大维德夫妇正经由上海中转前往印度,却不料被占据上海的日军扣押。大维德夫妇最终与日本在押公民交换并获得自由,但他在关押期间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并导致瘫痪。

二战结束后,大维德游走于欧洲、北美、台湾和日本之间,继续进行其关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收藏活动,直至1964年10月9日去世,享年72岁。

从大维德爵士传奇的一生中可以看到西方收藏家巨擘的敏锐眼光、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以及宽广的胸怀。他们穷究一生所精心营造的艺术收藏,最终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后人,成为一座座文明的灯塔,以真善美的力量,照亮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参考文献

Jessica Harrison-Hall ,《道破玄机:英国大维德爵士所藏中国铭款瓷》,第3期,60-69页。

Peter Y. K. Lam,《飞龙在天:再论大维德花瓶》,第5期,44-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