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祠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文祠镇位于潮安区东北部山区。东与饶平县交界,西和归湖镇接壤,南同湘桥区意溪镇毗邻,北与凤凰镇相连,离潮安县城50千米,总面积71.46平方千米。属丘陵地区,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带状谷地,东北部山地是凤凰山脉的延伸。主峰有飞鹅岽,海拔697.8米,为文祠镇最高峰;飞天燕峰,海拔576.6米。
2005年,全镇有耕地面积5.4平方千米(8147亩),山地59平方千米(88561亩)。设2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委会,有自然村落72个,计4155户17715人(其中农业居民4087户16594人),畲族147户587人。旅居海外侨胞6000多人,分布在18个国家及地区。[1]
中文名: 文祠镇
外文名: Wen CI Zhe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地理位置: 潮州市潮安区
面 积: 71.46 km²
电话区号: 0768
邮政区码: 521000
人口数量: 13621人(2017年)
车牌代码: 粤U
建制沿革
唐末宋初始有先民定居于此。清初,在文祠集镇区建有一祠,名文章祠,后以“文祠”为地名。
北宋至清初,文祠属海阳郡登瀛都,清至民国期间称登荣都。1914年后改为潮安县登荣区。1930年属潮安县荣意区,与意溪合并。1946年与意溪分拆,属潮安县登荣乡,1949年又与意溪合并称荣意区。1950年荣意区称第三区人民政府。1952年拆三区,文祠建制为文祠区人民政府,期间辖属村变更繁迭。1958年9月再与意溪并置意溪人民公社。1961年4月与意溪分拆,成立公社,辖东社、南社、西社、北社、中社、赤水、永义、山地等8个高级社。1980年称文祠公社管理委员会,辖22个大队。1983年11月改置文祠区公所,辖下大队称乡。1987年2月改为文祠镇人民政府,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992年后属潮安县。1999年6月村级改制为自治,管理区改为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文祠集镇(俗称文祠市)。
经济概况
农业:文祠处于山区半山区地带,山多地少,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水果。2005年,投资900万元,改造农田11.1平方千米(16600亩)。1988-2005年,全镇平整大部分耕地,填平一大批废涧荒沟,开展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05年,农业总产值5469万元。全镇粮食总面积10.5平方千米(15793亩),亩产335千克,总产5301吨。
水利:1992-2005年,不断对柏坑水库、走马廊水库和寨顶水库进行修缮。柏坑水库为全镇饮水、灌溉主要水库,2004年投入175万元进行除险加固。加固后库容176.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达到123.2万立方米,比原来增加了41.3万立方米,有效地提高防汛抗洪能力。修缮小水库2座,修筑机耕路9.61千米,修筑山塘12座,修缮水坡35座。基本上解决全镇的排灌问题。
水果:文祠镇是潮安县水果主产区之一,水果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盛产橄榄、枇杷、杨梅、青梅、柿、黄皮和杂果等,品种繁多。水果种植业是文祠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水果收入是农民的大宗经济收入。2005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13.9平方千米(20843亩),总产2108吨。其中生柑29吨,香蕉263吨,菠萝39吨。
1988年以来,在原有种植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引进三棱橄榄、“早钟6号”枇杷、“东魁”杨梅、白粉梅等新品种。文祠的名、优、稀水果有陂坑梨、鸭背柿、鸭背杨梅、赤内枇杷和东社“东魁”杨梅。2004年10月,成立文祠镇首个农民合作组织-文祠镇杨梅合作社。2005年在挂钩单位省审计厅的扶持下创办“东魁”杨梅基地。至2005年,全镇有潮州市建成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场、亨渝鳗种场和雄盛养猪场等“三高”种养场15个,其中市建成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场占地面积逾2平方千米(3000亩),以种植橄榄、龙眼、荔枝、杨梅等优质高产水果为主,兼养殖肉猪、鸡、鳗,形成立体种养格局。
林业: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松、杉、桉、相思和竹。1988年以来,文祠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积极保护林业资源。至2005年,全镇封山育林面积33.9平方千米(50920亩)。
畜牧业:2005年,全镇养猪存栏量14232头,出栏量32420头,养牛476头。
工业:工副业基础向来较为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文祠的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至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2749万元,有乡镇企业78家,从业人员810人。
社会事业
文祠于1992年兴建架桥潭水电站,根据凤凰溪系地理特点由东西两岸分期兴建架桥潭一站、架桥潭二站。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约600万千瓦时,为文祠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4年,建成日产水量4000吨的自来水厂,建成 3.5万伏变电站。
基础设施:公路及村道建设发展迅速。1992年初,全镇水泥化道路仅有集镇路段约500米。1993年,望岭村群众自主开凿长3千多米的望岭路。同时,掀起全镇道路建设的热潮。省道汕头-凤凰路文祠路段全长3.17千米,全线改道,于1997年1月动工,投资近3000万元,于2000年1月竣工通车。1999年赤水路建成。2002-2005年,全镇有东社-竹园路、望岭路、河塘-坑美路、坪坑路、如意溪路相继铺成水泥化路面。2004年最后一个山地村落-茶𪨶通车。至此,全镇重要镇道、村道均实现硬底化,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饮水条件得到改善。2003年以来,在省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建蓄水池、引山泉水的方法,改善全镇将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落的饮水条件。
教育:教育事业发展迅猛。1992年,全镇共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后调整学校布局,于2000年李工坑学校并入上荣小学,教委办撤销并入文祠中学称文祠中心学校。2004年,上荣中心小学晋升县一级学校。2005年,松坑小学停办。共有中学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2114人,教职工140人。教育扶贫力度逐年加大,2005年全镇共有661名学生受到各级各类优待、资助。
文化:文化站大楼于2000年落成,其他主要文化设施有广播电视网络维护站、图书馆。文化站、图书馆藏书2000册。电视网络发展迅速,全镇实现村村通电视,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2600户。
卫生:文祠镇有卫生院1所,为一级乙等医院。卫生院医疗设备不断增加,技术力量逐步提高。
风景名胜
畲族文化:李工坑村是畲族的主要聚居点。1994年隆重举办第一届具有畲族特色的“招兵节”,1997年举办了第二届。2002年创建李工坑畲族文化民俗村,重新整理并向外界展示一批畲族民俗文化、畲歌畲舞、语言等重要资料,铺村道、修遗址,畲族文化得到传承,开始为世人所了解。
文物古迹:永安门、婆姐岭古道、和尚山普同塔。
视频
潮安区文祠镇广越味隆江猪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