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教会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教会学指有关教会的神学。教会只有一个,但教会学自古以来却具不同内容。教会起源于耶稣,新约时代已经称之为“基督的教会”(罗十六16)。

神学(theology),又称圣经学。是欧洲著名的经院哲学的前身。最早的神学起源于圣保罗[1],圣保罗用基督的话语来解释天地奥秘、人生百态,遂成神学之基础。5世纪左右,圣安东尼奥用圣经来补充他自己的元素论,进一步为神学奠定基础。到了中世纪早期,神学家只是对基督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或对文献、经籍的一些段落进行注释。到11世纪,神学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将正反两面的理由或意见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当时称这种方法为辩证法。而辩证法也成为经院哲学的基础。并日益成为神学的理论基础。而教授神学的学校即为神学院。最早的神学院是的巴黎大学,罗马大学后来居上,成为当时罗马教廷名下的第一神学院。13至15世纪的枢机主教[2]大多从这里毕业。当今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也是罗马大学神学院的神学院长。

天主教教会学

几乎所有梵二颁布的宪章、法令、宣言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它意识中经验到的教会。事实上,这是一个教会自我反省的大公会议。1975年,大公会议闭幕后的十年,世界主教特别会议上指出共融教会学是梵二的基本中心概念。共融基本上是指藉耶稣基督,在圣神内,与天父相通。圣洗是教会内共融的基础,使人进入教会内的共融。领受基督圣体,使所有信徒在基督的奥体─ 教会内亲密的团结在一起。也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发挥梵二的教会学。[1]

教会的生命

1)教会的奥迹性:共融的根源是天主圣三(LG 2-4),教会是父、子、神的新创造,因此它是奥迹。梵二已经不再企图为教会制造定义,于是试着自各种圣经图像来认识教会(LG67)。三个图像:天主子民、基督奥体和圣神的宫殿,自三个更为重要的角度表达教会的共融奥迹。

2)教会的圣事性:降生成人的耶稣基督是原始圣事,他是教恩的象征。因此教会实是基本的圣事,它是基督救恩的象征。梵二称它“好像是在基督内的一件圣事,就是说,它是与天主结合,以及整个人类团结合一的记号和工具”(LG 1)。这综合了教会有形与精神两面。而这两面即信、望、爱三德的团体和圣徒组织的社团是互相结合为一的(LG 8)。如此梵二修正了中古以来的制度模型的教会学,但并不忽视教会的结构。反而由于教会的圣事性,肯定主教职务由圣秩圣事授与(LG 21),使结构与恩宠相合。如此超越很久以来治权与圣秩之距离。这是梵二教会学的大贡献。

3)教会的团体性:圣事性的共融指向古代教会强调的主教团(LG 22),恢复大公教会与地方教会的正确关系。同时也肯定天主子民的圣统性共融,一方面职务分明,另一方面基本平等,教会中的参与和共同负责得以清楚肯定。此与“完整社会”的教会学模型有所不同,后者偏重法律与权力,对于教友的地位比较消极,远不如梵二一般指出教友的“信仰虔诚”与“神恩”(LG 12);此有赖于基督身体与圣神的宫殿二个教会图像的启示(LG11)。

4)教会的历史性:天主子民图像为教会表达出救恩史幅度。基督是救恩史的圆满与高峰,因此教会是末世性的救恩团体:由于它已经得救但尚未完全实现,表达出旅途的张力。教会是圣的也是有罪的,为此梵二大公会议自认常应悔改与革新。同时旅途教会跟随基督背负十字架,遭受苦难;它也得与贫穷受迫、痛苦被辱的人类走在一起,所以它是贫穷人的教会。

旅途教会还不完美,甚至它自身遭受分裂的伤痛。梵二大公会议自这角度承认教会需要合一。为此,一方面它在自身保有一切得救的方法中肯定分裂团体的教会因素,(LG 15)。另一方面坚持合一运动的必需性(UR)。

5)教会与天国:梵二大公会议的教会学,使它发现与耶稣传报的天国、以及与天国来临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的。过去不加分析地将二者相等的思想已不再重复。但由于天国与教会都是动态的实体,因此二者之关系无法一言以蔽之。比较代表梵二思想的是二者密不可分;教会在旅途之中,是天国业已来临的标记、真实的标记。天国在它的生命中象征性地实施;它为天国作证。但它也不断地祈求:愿你的国来临(LG 5,6)。[1]

教会的使命

1975年特别世界主教会议,对于教会在现代世界的使命,回应梵二《牧职》(GS)宪章说:“教会即是共融,它是世界得救的圣事。为此,我们肯定的说,教会牧职宪章是十分重要尚且十分切合现代需要的。可是,我们也发现目前的时代讯号,却多已和梵二大公会议时代的不同。今天在世界各地,我们可以看到饥饿、压迫、不正义正在直线上升;战争带着它的痛苦在不少地方肆虐,恐怖主义与暴力以各色各样的方式到处猖獗。这一切迫使我们再次作更深入的神学反省,使能以福音之光解释这些时代讯号”(结束报告)。

虽然环境有所不同,但梵二《牧职》宪章视教会为仆人的图像一直延续在天主子民的经验中。同时梵二所重现的实践教会使命的各种途径,继续影响今日教会。1990年当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为了纪念《教会传教工作法令》(AG)签署二十五年,颁布了《救主的使命》(Redemptoris missio)通谕。教宗列举实践使命的途径,莫不都以梵二文献作为根据:

1)生活见证:这是传播福音的最先的形式。“凡是基督信徒,无论是在何处,都必须以自己的生活和主张,给人建立善表,证明自己在领洗时,已经重生,成为新人,且因坚振圣事,而为天主圣神的神力所坚强”(AG 11)。

2)宣报基督、归依与授洗:这是使命的核心与基础(AG 13-14)。

3)建立地方教会与本地化:“这种教友团体靠本民族的文化资产,要深深植根于民众间”(AG 15),但教会即是至一而又多型的,它在全世界文化中吸取积极的价值。不过本地化并非只是外在的适应,而是指真正的文化价值整合在基督宗教中而发生的变化,同时使基督宗教扎根在人类的不同文化中。

4)宗教交流:梵二大公会议表示教会并不排斥其他宗教所拥有的真理与圣善。而且还敦劝信徒承认、保护与促进它,也鼓励以明智与爱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流和合作(NAE2)。

5)促进人类的发展:这是《牧职》宪章的全部内容,表示“我们这时代的人们,尤其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的喜乐与期望、痛苦与焦虑,亦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痛苦与焦虑。凡属于人类的种种,在基督信徒心灵内,莫不有所反映”(GS 1)。

根据上述的各种使命途径,足够在教会行动中看出梵二的教会学。

《神学辞典》“教会学”释义

视频

教会学 相关视频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宇宙中的“顶级文明”究竟是什么样子?
天主教圣体面饼制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