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放歌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放歌行》

作品名称: 放歌行

作者: 权德舆

体裁: 七言律诗

年代: 唐代

《放歌行》是唐代诗人权德舆所作的一首诗词。

诗词原文

夕阳不驻东流急,荣名贵在当年立。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

拂衣西笑出东山,君臣道合俄顷间。 一言一笑玉墀上,变化生涯如等闲。

朱门杳杳列华戟,座中皆是王侯客。 鸣环动珮暗珊珊,骏马花骢白玉鞍。

十千斗酒不知贵,半醉留宾邀尽欢。 银烛煌煌夜将久,侍婢金罍泻春酒。

春酒盛来琥珀光,暗闻兰麝几般香。 乍看皓腕映罗袖,微听清歌发杏梁。

双鬟美人君不见,一一皆胜赵飞燕。 迎杯乍举石榴裙,匀粉时交合欢扇。

未央钟漏醉中闻,联骑朝天曙色分。 双阙烟云遥霭霭,五衢车马乱纷纷。

罢朝鸣珮骤归鞍,今日还同昨日欢。 岁岁年年恣游宴,出门满路光辉遍。

一身自乐何足言,九族为荣真可羡。 男儿称意须及时,闭门下帷人不知。

年光看逐转蓬尽,徒咏东山招隐诗。

作者简介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1]

人物生平

权德舆(759-818年9月30日),字载之,天水略阳县第七沟(今秦安县王尹乡包全村)人。其家世源远,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数代为宦。父亲权皋,曾为安?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当机立断,以逃离叛逆的义勇行为而受到时人的称赞。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

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15岁有文章数百篇,开始有了名气。之后,任江西观察使兼判官,迁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征为太常博士,“朝士以得人相爱”,转左补阙。当时关东、淮南、浙西20余州县发生大水,毁坏了良田和房屋,冲走了人家,他立即建议德宗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以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兼管国家财政收支。针对此情况,权德舆不顾个人的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唐德宗,义正词严,直言不讳地反对裴延龄任职,陈述度支要职,个人必须慎重。贞元十年(794),权德舆转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八年(802)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吏三曹侍郞、太子宾客,迁太常卿。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主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他“举贤类能”,不管门第等级,只要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对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举,凡“举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在他的主持下,发现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士,唾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

权德舆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对不法行为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贞元十九年(803),自春至夏及秋,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反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而滴雨末降。权德舆见此情景,十分焦灼,大声疾呼,再次向德宗建议, 下诏各县裁留经费,把节约下来的钱物救济灾民,免除当年租赋及往年负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园,并遗责了当时“四方守宦,锐于上献”,剥削百姓的卑劣行为。

元和五年(810),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多中”,拜礼部尚书,同中书让门平章事,参与朝政。宪宗元和八年(813),权德舆免去宰相职务,以逼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因病求还,818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30日)卒于途中。赠左仆射,谥日文,著有《权载之文集》50卷。[2]

参考资料

  1. 权德舆诗集 ,字博缘文学网 ,2021-01-20
  2. 权德舆:清廉为民 持正秉公,甘肃廉政网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