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收藏壮医歌谣小病不求医

壮医

来自网络的图片

收藏壮医歌谣小病不求医腹泻痢疾用得到“人字草韩信草,肝炎痢疾服了好。黑脚根的功效高,肝炎腹泻用得到。路边红花地桃花,腹泻痢疾用到它。火炭母马齿苋,和大小飞扬,腹泻痢疾是良方。”

而这些便可以降火止牙痛,“金线风是经常用,牙痛喉痛立新功。路边生长野菊花,解毒消炎不少它。性味清凉雷公根,解暑清凉好得很。山豆根苦性又寒,利咽消炎喉痛安。”

感冒病症统统消灭掉,“黄皮树叶味芳香,感冒跌打和扭伤。患了感冒全身痛,山芝麻叶配贯众。”

清肝泻火有奇效,“决明子和木贼草,清肝泻火疗效好。茵陈又配木黄连,清热解毒治肝炎。无根藤利尿性凉,肝炎肾炎服之康。”这些口诀是壮族人民对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取得的医学知识总结。上千年来壮族人民靠着这些歌诀防病治病,这些壮药药性歌诀,通过千百年的流传成了壮族人们健康长寿之道的宝贵财富。[1]

目录

壮医药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门医学,都源于实践。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医疗卫生活动是和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后,考古工作者从柳州、桂林、南宁、都安、来宾等地陆续发掘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硒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在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和骨针等。可见远在石器时代,壮族医药已开始萌芽。

壮族先民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食植物进而识百草,进而有壮药的萌芽。《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谓“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萆,始有医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一百而遇七十毒” 的记载;《路史》关于“伏羲尝萆制砭”的记载等等,不仅是中医药萌芽时期的传说,也是壮医药起源的写照。传说中的伏羲是畜牧业的奠基者,神农是农业的奠基者。壮族作为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其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壮族先民多居住于崇山峻岭地区,这些地区江河网络,草木茂密,毒虫猛兽出没无常,既是乍寒乍热,又是多雨多湿的瘴疠横生的地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跌打损伤和毒邪为患势在难免。为了减少疾病和跌打虫伤的痛苦,就不能不求助于当时的原始医疗手段。正是基于这种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始而有壮族医药的萌芽。可以说就起源而论,壮医和中医是同时或相继出现的。

壮医药文化的特点

1、与壮族传统文化同根互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壮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壮医药是壮族文化体系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深深地打上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以稻作文化为例,壮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类的民族之一,世代以水稻为主食,稻作文化对壮医理论的形成就有较大的影响。壮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稻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而人体则赖“谷物”以养,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于是将谷物得以进入人体并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壮医理论“三道”中的谷道就来自壮族先民对人与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反之,壮医药文化对壮族传统其它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壮族的其它文化体系比如在饮食文化、干栏建筑文化、花山文化、山歌文化中,隐含了大量的医疗卫生价值取向。例如,桂西北的壮族人有喝羊糜汤、生羊血的习俗,在外族人看来,实在难以下咽,但对于当地的壮族人来说,羊糜汤清热养胃,生羊血补虚健体,是难得的保健佳肴。

2、受汉文化影响,具有土著文化特色

壮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文化深受中华汉文化的影响。壮医药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例如由于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广西通志卷十七》(明)就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及受其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如阴阳的概念也被运用到医学上,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除受汉文化影响之外,壮医药文化更多的是具有本土土著文化的特色。如壮族著名神话《布洛陀》中传说天地分为三界,天地三界必须保持同步平衡,才不会发生自然灾害。后来联系到人界,则人与天地三者之间,也必须保持同步平衡,人才不会发生疾病。壮医理论中的“三气同步”理论其来源就与壮族先民这种朴素的宇宙观有密切的关系。

3、将常用壮药编成歌诀,易懂易记,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化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来承载的。壮医药文化涉及许多方面,物质文化方面如:文献(包括壮医药文献和反映有壮医药内容的壮族其它文献)、医疗实物(如壮医诊疗工具、药物采制加工器皿等),药物(壮族地区原产或民间常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非物质文化方面包括神话传说、巫术、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绘画、歌谣、饮食等等。壮族民间医生还将常用的壮药药性编成歌诀,易懂易记,广为流传,如流传于壮族聚居区百色地区一带的药性歌诀有:“田园山边鱼腥草,肺热痰稠咳嗽好。茅根田边旱莲草,凉血止血功效高。仙鹤草和风尾草,腹泻菌痢能治疗。患了感冒全身痛,山芝麻叶配贯众”等。至今仍在壮乡流传,成为壮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壮医药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嘉靖十年,广西壮族聚居的40多个州府县土司均设有医学署。而且这些医学署的医宫“本为土人”,即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这对于壮医药的发展,当然是一个促进的因素。事实上,在土司家属中,亦有直接从事医药工作的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羁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的母亲阿侬,就是一位医术颇精的女壮医,擅长骨伤科。侬智高起兵反宋,兵败于大理,阿侬还把壮医医术传播到云南。广西忻城县莫氏土司家庭中,也出现了专职医生。如清道光年间,在忻城县土司衙署(现仍保存完好)西侧曾建起一栋“大夫第”,莫氏土司第十九代孙莫述经(号软明)就是大夫第里的专职医生,主管土司衙署大小官员及其眷属的保健事务,同时也兼理一些民间疾患。莫述经的诊室、药房设在“大夫第”头堂,诊室在左,药房在右,专用本地的民族药和中药防病治病。土司的亲属亦从事医疗工作,说明在土司制度下壮医药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其次,对名医、神医、药王的崇拜和纪念,反映在土司制度下,壮医药是受到社会重视的。如《宁明州志》载:“医灵庙在东门外附近城脚”;《邕宁县志》谓:“药王庙在北门大街,东岳庙左侧”;《柳州县志》称“药王庙,在西门内”,等等。清代以前,壮族地区基本上没有西医,中医也为数不多,这些被立庙纪念的神医药王,尽管多数没有标出姓名,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民间名医,因为他们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而受到群众的敬仰

广西目前有民族医药机构14所,其中民族医医院7所,民族药定点生产厂4家,这些机构分布在广西南宁、柳州、河池、百色几个壮族聚居地区。

壮医药应用现状

壮族聚居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名列全国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709种(据《广西民族药简编》统计)。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自1993年以来,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药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研究》科研课题,进一步在全区进行壮药普查,又发现了新的壮药品种397种,其中有当今世界惟广西壮族自治区所独有的名贵植物药一一金花茶(至今己发现20多个品种)。因此,仅广西境内壮药品种就达千种以上。而且,这些药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丁香、金银花、罗汉果、肉桂、蛤蚧、八角、蚺蛇、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等等。特别是三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


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相继生产,如丁当草、正骨水、芸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还有近年开发成功的舒洁牌药物文胸、产妇春浴液、神女乐浴液、童热清口服液、胎黄消口服液、药物腹带、药物眼罩、点灸药线等,均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民间单方发掘、整理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除了具有临床使用价值,为广大患者提供便利外,还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开发利用投放市场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还远销海外,扩大了壮药的影响,为国争了光。广西拥有占地面积2,400,000平方米的广西药用植物园(其前身为广西药物试验场,广西药物研究所,1981年改为现名),这是我国及亚太地区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先后引种栽培了药用植物2130多种,药用动物11种)。作为中草药和民族药科研、生产、教学、科普基地,具有广阔的前景。该园已先后获得多项全国、自治区、局级科技进步奖,并与45个国家和地区有技术往来,与12个国家和20个地区的植物园建立了种苗交换关系。还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出降压灵、风湿药片、肝炎灵、健骨针等药物,绞股蓝茶、广西甜茶等保健饮品,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和利用广西药用植物园对壮医药的发展无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0年以后,壮医药的工作重点转入整理提高和推广应用,在广西中医学院开办壮医专业,大批量地培养壮医药的高、中级专业人才和新一代的壮医。确立壮医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壮医临床实践,并与国内外其他民族医药进行学术交流;壮医理论基础和临床专科专著陆续出版。在广西的柳州、南宁、百色、河池地区和云南文山州各建立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壮医医院。力争在每个壮族聚居的县都建立一所壮医医院或壮医门诊部。大力推广应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物竹筒拔罐、壮医目诊等独特诊疗方法和一批经过临床验证确有疗效的壮医验方、秘方。以若干准字号壮药为主要产品建立1-2家壮药制药厂,充分利用壮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打入国际市场。目前,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壮医药的发展前景更为令人鼓舞。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有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瑶医药学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壮医医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医学研究中心等 10 多个广西少数民族医药机构,壮、瑶医药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2008 年,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广西已经开始了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一、二卷也分别于 2008 年和 2011 年在壮乡首府南宁正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门颁发实施。

据悉,《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广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健康产业发展纳入广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纳入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纳入广西医改重点工作范畴。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分享给您的朋友。您的支持便是我的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