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收入指數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4月27日 (六) 08:08 由 微笑微笑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收入指數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收入指數化是指將勞動者的工資上漲與通貨膨脹率掛鈎,並根據通貨膨脹率調整工資。通貨膨脹率為物價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在實際中,不直接計算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間接表示。消費者價格指數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

收入指數化含義解讀

(1)是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之一,將各種收入按物價指數進行調整;

(2)杜絕政府製造通脹的動機,克服收入分配不公;

(3)技術性要求高,可能造成螺旋式上升。

指數化政策

指數化政策即各項收入按照物價指數進行自動調整,使收入得到保障、預期因素加劇通貨膨脹的作用得以排除,同時又能保持價格信號功能,引導資源合理配置。指數化政策的實質是讓人們學會在通貨膨脹環境下生活,即把意外的通貨膨脹變成意料中的通貨膨脹。

指數化的提出

20世紀30年代,西歐經濟學家約瑟夫羅威、波萊特斯洛普和波特提出編制生活費和消費物價指數以糾正波動的價值標準。20世紀80年代,馬歇爾又提出推行「物價指數本位」制。

20世紀20年代,凱恩斯建議英國政府應該發行「與物價指數掛鈎的公債」。到了弗里德曼時代,弗里德曼積極主張實施指數化政策。

他在1974年7月號的《幸福》雜誌上發表了《利用伸縮條款有助於對抗通貨膨脹》,1975年出版了《貨幣補值》(《通貨膨脹與指數化論文集》),更全面地闡述了他的理論。

他認為,如果將工資和其他收入與生活費價格指數掛鈎,並根據物價指數的變動及時調整,就能抵消物價上漲對收入形成的影響,減少和消除通貨膨脹帶來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現象。

同時,收入指數化可以減少政府干預,從市場上自發調整經濟。「如果廣泛利用價格伸縮條款,這就意味着不獨自提高或降低通貨膨脹率」「伸縮條款」的實施,將減少政府從通貨膨脹中獲得的收入,減少政府通貨膨脹的動機。

更重要的是,「伸縮條款使僱主和員工能夠根據自己行業的條件進行談判,而無需推測一般物價會怎麼樣」。通過指數化政策,也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公平。

因此,弗里德曼極力主張:「與通貨膨脹共存,真正僅次於最優的是購買力定期廣泛使用比例調整條款。」

弗里德曼在1974年訪問巴西後讚揚巴西實施貨幣修正政策,認為巴西經濟之所以能奇蹟般地增長,某種意義上是因為貨幣修正政策的實施。

他說。「如果不進行貨幣價值的補充,我相信那些經濟奇蹟是絕對不可能的。」。

弗里德曼理論對立面的後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通貨膨脹,形成了工資和壟斷企業之間相互抬高價格,指數化收入和通貨膨脹之間相互推動,物價和工資交替上升的所謂螺旋式通貨膨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