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摆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摆竹(学名:IndosasaacutiligulataMcClure)是禾本科、大节竹属植物体木质化竹类植物,竿高达15米,但常见者生长较矮小,老竿渐转为绿黄色或黄色,并常具不规则的褐紫色斑点或斑纹;小竹的竿环常甚隆起,高于箨环,大竹的竿环仅微隆起;箨鞘脱落性,背面淡桔红色、淡紫色或黄色,为箨片基部向外延伸而成,无箨耳和䍁毛;箨舌微隆起或作山峰状隆起,叶鞘紫色,叶片椭圆状披针形,两面无毛,下表面呈粉绿色,小横脉明显。花枝通常无叶;假小穗单生或2枚着生于具花小枝之各节,形粗大,狭纺锤形,苞片较颖为薄;小穗含小花;外稃先端钝,但具小尖头,背部圆拱,无毛而有光泽,内稃较窄较短,花药黄色,子房、花柱均无毛。4月笋期,6-7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湖南南部、广东及广西北部海拔300-1200米山区。在广西灵川,多生于常绿阔叶林内,组成第二层林木,耐阴性强,阳光下栽培则常生长不良。

摆竹竹材宜整竿使用,笋可供食用。

  • 中文名: 摆竹
  • 学 名:Indosasa acutiligulata McClure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 科:竹亚科
  • 族:倭竹族
  • 亚 族:刚竹亚族
  • 属:大节竹属
  • 种: 摆竹
  • 命名者及时间: McClure,1940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湖南南部、广东及广西北部海拔300-1200米山区。在广西灵川,多生于常绿阔叶林内,组成第二层林木,耐阴性强,阳光下栽培则常生长不良。

生长习性

摆竹是散生竹,摆竹10月底开始出现芽,然后逐渐长大,到3月上旬芽已长至4厘米左右,3月中旬以后,芽逐渐出土形成竹笋。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

形态特征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硅可高达70%,竿高达15米,直径10厘米,但常见者生长较矮小,新竿深绿色,无毛,节下方显具白粉,老竿渐转为绿黄色或黄色,并常具不规则的褐紫色斑点或斑纹;中部节间长达40-50厘米;小竹的竿环常甚隆起,高于箨环,大竹的竿环仅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分枝,枝开展。笋多为淡桔红色或淡紫红色,受虫害时笋常为黄色;箨鞘脱落性,背面淡桔红色、淡紫色或黄色,具有黑褐色条纹,疏被刺毛和白粉,无斑点或有时具细小斑点,箨耳通常较小,为箨片基部向外延伸而成,呈镰形,具放射状䍁毛;小竿的箨鞘背面常光滑无毛,无箨耳和䍁毛;箨舌微隆起或作山峰状隆起,高约2毫米,先端具白色短纤毛;箨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基部常向内收窄,绿色,具明显紫色脉纹。末级小枝通常仅具一叶;叶鞘紫色,稀为2叶而下部叶鞘超越上部者;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8-22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无毛,下表面呈粉绿色,次脉4-6对,小横脉明显。

花枝通常无叶;假小穗单生或2枚着生于具花小枝之各节,形粗大,狭纺锤形,体微扁,长6-8厘米,宽约1厘米,苞片4-8片,较颖为薄;小穗含小花6-8朵;小穗轴节间长约2毫米,无毛;颖片常为4片,基部颖长5-10毫米,上部者则较长较宽,形同外稃,无毛而有光泽;外稃长约1.5厘米,宽8-10毫米,先端钝,但具小尖头,背部圆拱,无毛而有光泽,具11-15脉;内稃较窄较短,长约1厘米,先端钝,背部具2脊,全体无毛;鳞被3,近相等,宽披针形,无毛,花药黄色,长4-5毫米;子房、花柱均无毛。笋期4月,花期6-7月。 [1]

繁殖方法

选种:选用1-3年生、生长健壮、杆径约1.0厘米的摆竹,带根,竹鞭及芽均不受损伤。

时间:根据摆竹春季出笋的特点,可选择冬季和春季繁殖。摆竹在10月底至第2年3月都可以进行埋杆繁殖,但以1-3月效果最好,其成活率可达70%,10-11月则只有25%。5月份不能埋杆繁殖,其成活率为0。摆竹在10月底至次年3月初都可进行埋芽繁殖,但成活率都不高,其中10月和1月成活率有30%左右,3月则在20%以下,5月份不能进行埋芽繁殖。摆竹可以用带鞭埋杆和带鞭埋芽的方法进行繁殖育苗,以带鞭埋杆繁殖效果较好,成活率高,幼苗生长也快。

方法

带鞭埋杆。把材料截杆,杆高50厘米,不留枝叶,带鞭,鞭长20厘米,用塑料薄膜封口后,按照10厘米×10厘米的株行距种入苗床。

带鞭埋芽。选择饱满、健壮的芽,从芽的两侧切断竹鞭,截成长5-8厘米的竹鞭段,每竹鞭段只带1个芽,然后按照10厘米×10厘米株行距埋于苗床,芽朝上。

保持苗床湿润,及时清除杂草。

主要价值

摆竹竹材宜整竿使用,笋可供食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