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密:屠呦呦和她的「523」任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中文名:屠呦呦

外文名:Tu Youyou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族

性 別:女

出生地:浙江省寧波市

出生日期:1930年12月30日

職 業:藥學家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醫學部

主要成就:創製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1年9月)

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諾貝爾醫學獎(2015年10月)

代表作品:發現青蒿素

屠呦呦,因為發現了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青蒿素是從複合花序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的一種無色針狀晶體,其分子式為C15H22O5,由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 。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1]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被篩選鎖定

我的祖國,即將迎來70周年華誕。說來也是一種巧合,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被篩選鎖定——這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一步,恰好是1971年10月4日,祖國的22歲生日之際。那時,她還是百廢待興。如今,她70歲了,早已今非昔比。

當我代表「523」研究團隊捧回中國內地第一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心裡就是這樣念着,這是中國的科技工作者為祖國捧回的一件禮物,更是沉澱着古老文化的中華民族為全人類奉獻的一件禮物。

可能有很多人因為諾獎而記住了我,而沒有機會深入了解「523」研究團隊,這是由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藥物所、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幾十個單位的500餘位專家組成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團隊。試想,沒有祖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又怎麼能組織這麼多的專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現青蒿素並取得藥物研發成功呢?這是當時發達國家都不能解決的難題。

其實,青蒿素的研究,最初是一項援越戰備緊急軍工項目,為了保密,就以1967年5月23日的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523」項目的任務十分明確,就是通過軍民合作開發防治瘧疾藥物,同時對所開發防治藥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預防藥物要長效。

我至今還記得,1969年1月21日,全國「523」辦公室主任白冰秋、副主任張劍方及田辛同志一行三人來到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傳達任務的情形。當時,兩位主任說,因為瘧疾,美國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還多,並動員幾十個單位搞抗瘧藥研究,越南因瘧疾的非戰鬥減員也非常多;中國北京協作區也已有好多單位參加抗瘧藥的研究,希望中醫研究院中藥所也能參加。那時候的中醫研究院是「文革」的重災區,科研工作全面停頓,但還是接受了這項政治任務,並由我來擔任課題組長。

「523」抗瘧研究任務

接受「523」抗瘧研究任務時,我還是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深感國家對我的信任,也深感責任的重大和任務的艱巨。我暗下決心,一定不辱重託,全力完成任務。這句話並不是說說而已。

是歷史的機緣,讓中藥研究所團隊從中醫藥經典論着中為人類健康發掘出一份禮物。「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是東晉葛洪所作《肘後備急方》對青蒿的描述,我們最終成功研製青蒿素,其靈感就是來自於這裡。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科研條件還比較差,但團隊中的每個人都不畏艱辛、勇於擔當,實驗和臨床緊密結合,幾度深入海南疫區,為瘧疾患者送醫送藥。我們曾以民用的大水缸作為提取容器,在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又缺乏通風設備的條件下,不顧健康夜以繼日地工作。為了青蒿提取物儘快上臨床,在初步動物安全性評價後,團隊成員爭相以身試藥。回顧往事,正是團隊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引領了青蒿素的快速研發,從發現青蒿有抗瘧苗頭到青蒿素首次臨床試用只用了兩年時間。

我的名字取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芩」一句,「芩」就泛指「蒿類植物」,父親用《詩經》這句詩文中的「呦呦」二字,加上屠姓,就有了屠呦呦。沒想到,我一生中的事業,也與青蒿素結了緣。

現在,距離青蒿素髮現已經過去了40多個春秋,我也已年過八旬。回顧過去的40多年,青蒿素經歷了從化學物質變成藥物的過程,並作為抗瘧首選藥物在國內外抗瘧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為全世界人民帶來健康福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0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可能患瘧疾的人群中瘧疾發病率下降了37%;瘧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全世界共挽救了620萬人生命。這一成績,歸功於瘧疾防治的綜合措施。

雖然發現青蒿素已經快半個世紀了,但其治療瘧疾的深層機制仍模糊不清。近年來,青蒿素研究中心引進了新生研究力量,比如創建了青蒿素多靶點學說的王繼剛研究員。他曾採用化學生物學方法,研究血紅素激活青蒿素的過程,發現激活的青蒿素可與瘧原蟲的100多種蛋白以共價鍵結合併使之烷基化,破壞瘧原蟲的諸多生命過程,從而殺死瘧原蟲。這個血紅素激活的多靶點學說已得到國際抗瘧學界的認同。在國家自然基金資助下,我們繼續以多靶點學說為框架探索着青蒿素的重要靶標和相關通路,有望揭示青蒿素抗瘧的深層機理並促進更有效地臨床用藥,同時也有望對於青蒿素的耐藥現象做出合理的評估並尋求對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彈一星」科研團隊為增強我國國防能力和提高我國空間科技水平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成為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應該說,全國「523」團隊傳承了兩彈一星團隊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人們把全國「523」團隊的這種精神讚譽為「青蒿素精神」,正是有了這種愛國精神,才有了奮鬥與奉獻,才有了團結與協作,才有了創新與發展,才使得青蒿素聯合療法挽救了眾多瘧疾患者的生命。

責任與擔當

人類在生存鬥爭中面臨諸多全球性問題,如疾病威脅、氣候變暖、環境污染、能源短缺、可持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與每一位地球人都息息相關。人類共同命運的需求促進着科技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科技是沒有國界的。然而,科技工作者是有國籍的,中國科技工作者肩負着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奉獻於祖國的科技創新發展義不容辭,這就是我們當下的責任與擔當。[2]

參考來源

  1. 屠呦呦:抗瘧新藥青蒿素髮明人, 搜狐網, 2015-10-05
  2. 屠呦呦解密「523」任務!, 東方網,201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