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砻地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挨砻地堵 |
中文名称:挨砻地堵 别名:响耳草 性味:甘、淡、平。 功效:疏风清热、益气通窍、祛痰利尿 |
挨砻地堵,别名王不留行、磨砻草(潮汕)、磨砻草、王不留行(潮阳)、下砻被哺(陆丰、惠来、普宁)、一堆砻(潮安)、磨仔草(广州)、假茶仔(佛山)、牛响草(海南)、磨档草、耳响草(新会)、磨谷子(湛江)、磨龙子(琼中)、磨笼草(五华)、耳响草、石磨仔草(南澳)、磨笼草、磨子草、流行草(惠阳)、耳响草、石磨子、白麻、牛响草(福建)。
来源:锦葵科苘麻属植物磨盘草Abutilon indicum (L.) G. Don.,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收。
形态
一年生成多年生、直立、分枝,亚灌木状草本,高0.5~2.5米,全部皆被灰色短柔毛。
叶互生,具长柄;圆卵形至阔卵形,长3~9厘米,宽2.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叶缘有不规则的圆齿,两面皆被灰色小柔毛。
花单生叶腋,黄色,直径2~2.5厘米;花柄长,近顶端有节;萼盘状,5深裂,绿色,密被灰色小柔毛,裂片阔卵形,短尖;花瓣5,较萼长2倍以上;雄蕊多数,花丝基部连成短筒;子房上位,心皮15~20,轮状排列。
蒴果圆形似磨盘,高约1.5厘米,宽2厘米,分果丬15~20,顶端具短芒。种子肾形,被星状疏柔毛。[1]
生境分布
生于砂地、旷野或路旁。分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干燥全草主干粗约2厘米,有分枝,外皮有网格状皱纹,淡灰褐色如被粉状,触之有柔滑感。叶皱缩,浅灰绿色,背面色淡,少数呈浅黄棕色,被短柔毛,手捻之较柔韧面不易碎,有时叶腋有花或果。气微。
化学成分
磨盘草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黄酮甙有:棉花皮甙、棉花皮次甙、矢车菊素-3-芦丁糖甙。
药用价值
【名称】磨盘草
【出处】《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Mó Pán Cǎo
【别名】金花草、唐挡草(《生草药性备要》),耳响草(《岭南采药录》),帽笼子、磨笼子(《陆川本草》),磨盆草(《南宁市药物志》),印度苘麻(《英拉汉植物名称》),牛响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白麻(《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b]磨盘草[/b]的[b]全草[/b]。夏,秋割取全草,晒干。
【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平,无毒。” ②《本草求原》:“叶:甘涩,微温。”
【功效】清热,利湿,开窍,活血。治泄泻,淋病,耳鸣耳聋,疝气,痈肿,荨麻疹。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风、盘热。耳鸣、耳聋,煲鸡、肉食亦可。”
②《本草求原》:“健脾,止泻,同米擂煮黄糖食。”
③《岭南采药录》:“能升清降浊,开窍活血,又捣敷搭手、痈疮。”
④《广东中药》Ⅱ:“治小肠疝痛,肾虚余沥,小便刺痛或小便浑浊,腮腺炎,骨蒸劳热。”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清热,升清降浊。治感冒高热不退,流行性腮腺炎,耳聋,耳鸣,甲状脓肿,遗精。” (磨盘草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附方】治过敏性荨麻疹:磨盘草干全草一两,猪瘦肉适量,水炖服。(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参考资料
- ↑ 挨砻地堵 正名:磨盘草,中药360,2017-07-02
- ↑ 挨砻地堵 正名:磨盘草,中药360,201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