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撓度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撓度是在受力或非均勻溫度變化時,杆件軸線在垂直於軸線方向的線位移或板殼中面在垂直於中面方向的線位移。
公式
細長物體(如梁或柱)的撓度是指在變形時其軸線上各點在該點處軸線法平面內的位移量。薄板或薄殼的撓度是指中面上各點在該點處中面法線上的位移量。物體上各點撓度隨位置和時間變化的規律稱為撓度函數或位移函數。通過求撓度函數來計算應變和應力是固體力學的研究方法之一。
撓曲線——如圖,平面彎曲時,梁的軸線將變為一條在梁的縱對稱面內的平面曲線,該曲線稱為梁的撓曲線。
撓度計算公式:γmax=5ql^4/(384EI)(長l的簡支梁在均布荷載q作用下,EI是梁的彎曲剛度)
撓度與荷載大小、構件截面尺寸以及構件的材料物理性能有關。
撓度——彎曲變形時橫截面形心沿與軸線垂直方向的線位移稱為撓度,用γ表示。
轉角——彎曲變形時橫截面相對其原來的位置轉過的角度稱為轉角,用θ表示。
撓曲線方程——撓度和轉角的值都是隨截面位置而變的。在討論彎曲變形問題時,通常選取坐標軸x向右為正,坐標軸y向下為正。選定坐標軸之後,梁各橫截面處的撓度γ將是橫截面位置坐標x的函數,其表達式稱為梁的撓曲線方程,即γ= f(x) 。
顯然,撓曲線方程在截面x處的值,即等於該截面處的撓度。(建築工程)
撓曲線在截面位置坐標x處的斜率,或撓度γ對坐標x的一階導數,等於該截面的轉角。
關於撓度和轉角正負符號的規定:在上圖選定的坐標系中,向上的撓度為正,逆時針轉向的轉角為正。
檢測方法
傳統的橋樑撓度測量大都採用百分表或位移計直接測量,當前在中國橋樑維護、舊橋安全評估或新橋驗收中仍廣泛應用。該方法的優點是設備簡單,可以進行多點檢測,直接得到各測點的撓度數值,測量結果穩定可靠。但是直接測量方法存在很多不足,該方法需要在各個測點拉鋼絲或者搭設架子,所以橋下有水時無法進行直接測量;對跨線橋,由於受鐵路或公路行車限界的影響,該方法也無法使用;跨越峽谷等的高橋也無法採用直接方法進行測量;另外採用直接方法進行撓度測量,無論布設還是撤消儀表,都比較繁雜耗時較長。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