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拮抗劑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拮抗劑(antagonist)與受體結合後本身不引起生物學效應,但阻斷該受體激動劑介導的作用。根據是否可逆性地與結合到受體的激動劑發生競爭,拮抗劑可以分為兩類。
分類
從區別競爭性拮抗和非競爭性拮抗角度看,競爭性拮抗劑的效應可以被增加激動劑濃度所對抗,而非競爭性拮抗劑的效應不能被增加激動劑對抗;競爭性拮抗劑能提高ED50值,而非競爭性拮抗劑不能。
競爭性拮抗劑
藥物與受體有親和力但不產生受體激動效應,可以阻止激動劑與該受體的結合。在激動劑濃度固定時,提高可逆性競爭性拮抗劑的濃度可以逐漸抑制激動劑產生的反應。在達到一個高濃度時,拮抗劑可以完全阻止反應的發生。反之,足夠高濃度的激動劑能夠移去一定濃度的拮抗劑的作用,仍然可以達到最大效應Emax。因為拮抗作用是競爭性的,拮抗劑的存在使得激動劑要達到一個特定的反應高度時,需要提高濃度,這就使激動劑濃度-效應曲線平行右移。還有一些拮抗劑除了具有阻止激動劑與受體的結合以外,還能夠抑制受體的固有活性。從治療學角度看,這種競爭性拮抗具有的意義為:①競爭性拮抗劑的抑制程度依賴於拮抗劑的濃度。根據進入體內的藥物濃度調節用藥量,對產生需要的治療效應是有意義的。②對一種拮抗劑的臨床反應取決於與受體結合的激動劑的濃度。
非競爭性拮抗劑
結合到受體蛋白上與激動劑結合位點不同的部位,阻止激動劑引起受體激動的藥物。在量效關係曲線圖上,非競爭性拮抗通常降低反應曲線的坡度和高度,也引起一定程度的反應曲線右移。能夠結合到受體蛋白有別於激動劑結合部位的藥物,通常被稱為變構調節劑。變構調節劑能夠改變受體功能,但不激動受體,苯二氮卓類藥物是一個典型例子。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