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拟宽腹螳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拟宽腹螳螂

拟宽腹螳螂是螳螂的一种,属昆虫纲、螳螂目、螳螂科,主要分布于湖北

中文学名拟宽腹螳螂

拉丁学名Hierodula saussurei Kirby

界动物界

纲昆虫纲

目螳螂目

科螳螂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拟宽腹螳螂

拉丁学名:Hierodula saussurei Kirby

纲:昆虫纲

目:螳螂目

科:螳螂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一般以蚜虫、飞虱、叶蝉、蝇类及蛾蝶的成虫和幼虫等为食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5~75毫米,大,绿色。头呈三角形,前额宽大于长,近似五角形,上方有两条不大明显的纵隆线。

前胸背短而大,前半部宽,似菱形,后半部较窄,长约为宽的2.4倍,前部(背横沟至前缘)为

后部(背横沟至后缘)的二分之一稍短,侧缘齿列前半部较后半部大而明显,水平部雄虫较宽。

前足基节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其长稍短于前胸,上面有乳状巨齿3个,巨齿的外侧有一列小齿。

前翅较宽,末端超过腹端,翅痣明显硬化,黄白色。雌前缘室宽大,雄稍窄,其上有不规则的网状横脉,

前缘有不明显的微小刺列。腹部比胸部短,雌腹显着宽大。雄亚生殖板长大于宽,扁平,

末端两侧各具一刺,后缘成一直线,侧缘有小齿一列,雌亚生殖板大而显着。呈三角形,末端瓣状片着生密毛,下缘稍弯曲。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产在卵鞘内。卵鞘长3厘米左右,深褐色,表面光滑,外层坚硬,内层有两行纵列的卵室。

每一卵室有卵一粒,近孵化时卵鞘顶部变黑。

若虫孵化时从卵鞘背面中纵线处爬出,形态与成虫相似,但翅未长出。

生物学特性

拟宽腹螳螂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鞘内越冬,越冬时间长达6个月左右,于第二年4月间相继孵化为若虫。

若虫孵化时,从尾端分泌丝质纤维悬挂于卵鞘上,随风摇摆扩散。若虫扩散后,行动活泼,善跳跃

1龄若虫主要捕食蚜虫:飞虱和叶蝉等,2~3龄捕食中、小型蛾及蝇类,4~5龄捕食各种蛾、蝶成虫和幼虫。

从若虫到成虫历期90天左右,共脱皮5次,有6个龄期,5龄若虫开始长出翅芽,至6龄翅全部长出。

成虫于7月间出现,每天上午7~10时、下午3~6时活动,中午高温下则隐而不出。8~9月雌雄交尾,

交尾一次长达10小时以上,交尾后,雄虫常常遭到雌虫吞食。10~11月雌虫产卵于坚硬角质的卵鞘内,

每雌一般可产卵鞘1~2个,每个卵鞘有卵约70粒,多的达100余粒。卵鞘牢固地粘附于树枝、树干、

树皮或墙壁上。螳螂的卵虽具有结实的保护物,但还是避免不了遭受各种寄生蜂的寄生,

卵鞘上出现的许多小圆孔,就是被寄生蜂寄生过的。

地理分布

湖北[1]

参考资料

  1. 拟宽腹螳螂,搜狗, 200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