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抱薪救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抱薪救火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釜底抽薪

出 处 :《史记

体 裁成语

属 于 :贬义词

抱薪救火,中国的汉语成语,意思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出自《史记·魏世家》。

背景

战国时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好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乒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而事实终如苏代所料,秦国依旧贪得无厌的进攻魏国,此后三、四十年间,秦国不断蚕食魏国的领土,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趁魏国信陵君去世,魏景湣王刚刚即位,国内局势不稳,再次派大将蒙骜大举入侵魏国,占领了魏国二十多座城,建立了东郡。

公元前225年,不断遭受打击的魏国再也无力抗击秦军,秦军包围了魏国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1]

原文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2]

寓意

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这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只会使灾祸继续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视频

经典成语故事-抱薪救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