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报本寺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报本寺塔坐落在陕西省武功老城(今武功镇)北廓,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前[1] 。东临漆水,西辅香山,依寺建塔,风景秀丽,为陕西名塔之一,于1957 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于2013年5月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报本寺塔

地理位置 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免费

建造时间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

地宫文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报本寺塔稍有倾斜,后因连年阴雨,塔顶偏离塔心2.78米。1987年5月24日,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有地宫。地宫全用砖砌,直壁穹隆顶,平面呈长方形,距地面6.8米。器物存放很有层次,而且位置居中。次序基本是:地宫正中置一石雕彩绘须弥莲花座,石座上搁置一汉白玉雕成的彩绘外套,套内有银银之内有金棺,金棺之内有葫芦形玻璃瓶,瓶内装有舍利子。围绕须弥莲花座周围存放有11面铜镜和数十枚铜钱。地宫内共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雕彩绘须弥莲花座、金棺、银椁、盝顶银函、金双鸾五辨银碗、汉白玉彩绘石椁、豹斑玉筒、白瓷净水瓶、葫芦形琉璃瓶、竹节瓷瓶、八棱形瓶、舍利子(41枚共重26.7克),银方盒(重394.5克),一对银镯(64克),六块水晶石、十一面铜镜和数十枚铜钱等。这些文物的面世是继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地宫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玉、铜、石、丝绸六大类、其中金棺、银椁、豹斑玉筒、舍利子等,在国内出土文物中比较罕见。陕西省已出土的金棺银椁,一是临潼的庆山寺,二是扶风的法门寺,下来就是武功的报本寺。报本寺的金棺银椁比庆山寺和法门寺的形体大,重量多。出土宋代舍利子137颗,呈红、白、黑三色。特别是金银玉瓷均为国宝级文物,其中“豹斑玉套”的出土属国内首次发现,对玉种、玉器的研究有所突破,填补了国内考古方面的空白,解决了器物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课题。地宫文物出土,轰动国内外。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文化部部长助理高运甲、陕西省省长侯宗宾、省委副书记牟玲生等,专程来武功视察,并作指示,国家和省、市拔专款依照原样重修。但由于各种原因,此名胜进年来无人观光,已破败不堪。

古塔欣赏

报本寺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面阔4.7米,基地面积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层高十余米,往上各层的阔面与高度逐级递减。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临远眺[2] 。塔势雄伟,高耸云空。每逢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视为奇观,人称“胡燕朝塔”。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大地震波及本县,报本寺塔被震裂缝宽一尺有余、长数尺,后复原如初,人皆愕然,不知共由。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追溯

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传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由释家住持、掌管。寺内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报本”,故取名“报本寺塔”。另据《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后焚于战乱。北宋年间,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9.66 米 ,七级八面,每层辟四门洞,真假相间,变化有序,整个塔势挺拔俊秀。每年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据发现塔下地宫所藏文物考证,报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后代多有修葺。

视频

报本寺塔换新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