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扶余国」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3: 行 3:
 
==疆域==
 
==疆域==
  
 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辽东及朝鲜半岛,。
+
 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扶余国<ref>[https://www.sohu.com/a/122386695_501362 东北民族政权——扶余国],搜狐,2016-12-23 </ref> ,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辽东及朝鲜半岛,。
  
 扶余国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南部,大体以扶余王城(吉林省长春市)为中心,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凡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皆其国土”。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族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三国时期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
+
 扶余国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南部,大体以扶余王城(吉林省长春市)为中心,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凡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皆其国土”。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族先祖<ref>[https://www.sohu.com/a/147644120_158953 中国历史上与满族有关的主要国家、部族 恩古伦时期] ,搜狐,2017-06-10</ref> )、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三国时期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
  
 
==历史==
 
==历史==

於 2021年12月21日 (二) 16:30 的修訂

扶餘國又作「 夫余國」等,公元前2世紀— 公元494年的少數民族政權,是東北地區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國家,前期王城在吉林省 吉林市,後期王城在吉林省 農安縣。 扶餘人聚居於今日中國東北,那裡穀物豐盛,餘糧頗多。扶餘國從前2世紀立國到494年 東扶餘國被 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日本學者的騎馬民族 征服王朝說也認為扶餘、高句麗可能為 日本民族的起源。此外, 沃沮、 東濊都是扶餘的兄弟民族。美國一位 人類學家 賈德·戴蒙認為扶餘就是 布里亞特人,前四、五世紀從 貝加爾湖移居東北。扶餘一名最早出現在 逸周書,名鳧庾,是 九夷之一。 松嫩平原上有一種樹,樹上有種鹽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們把食用這種鹽的人叫扶餘。這是扶餘名稱的另一解釋。

疆域

根據《後漢書》卷85的〈東夷列傳〉:扶餘國[1],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當於今日中國遼東及朝鮮半島,。

扶餘國的起源地(位於今吉林、遼寧北部)、黑龍江南部,大體以扶餘王城(吉林省長春市)為中心,包括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昌圖縣、黑龍江省嫩江流域,「凡遼寧省昌圖縣以北,吉林省洮南縣以東,至吉林省雙城縣(今黑龍江省雙城市)以南,皆其國土」。扶餘最強盛之時,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滿族先祖[2])、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三國時期的一里約有今日450米,方圓二千里即約900公里的範圍)。

歷史

扶餘國最早在史書出現的地方是《史記》,在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被滅國時就已存在。後來在解夫婁時,宰相阿蘭弗(有「右輔」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話而篡位,解夫婁東遷。為分辨這兩個扶餘,史書一般稱前者為「北扶餘」,東遷後的為「東扶餘」。

至西漢時期,被劃入玄菟郡。漢武帝年,扶餘開始向漢朝進貢。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扶餘王曾來到洛陽。之後到了三國時代,遼東半島被公孫氏支配。後來扶餘受到鮮卑的攻擊,慢慢步向衰亡。至晉太康時,為慕容廆所破,旋即復國。最後在北魏被同是肅慎族系的勿吉(一說高句麗考瑞亞)所滅亡。唐薛仁貴征高句麗,嘗攻拔之。金朝置蒲與路,明朝置福余衛,皆扶餘之音轉也。

東夫余即西遷夫余之東的夫余,亦即以夫余前期王城為中心的夫余   東夫余之名,始見於公元414 年建立的《好太王碑》,後來又見於12 和13 世紀,即宋,元時期撰成的《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但東夫余之名,不見於中國史書的記載.關於東夫余的問題,是中外史學界還有爭論和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筆者認為東夫余之名的出現,當和夫余的西遷有關.東晉永和二年(公元346 年)正 月,」初,夫余居於鹿山,為百濟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而不設備」.⑨從文獻所載, 當時夫余,高句麗,百濟的方位和國內外情況來看,這裡所說的」為百濟所侵」是錯誤的, 但有的認為當為」高句麗所侵之誤」.筆者認為這一看法也是錯誤的.因為公元346 年前後, 正是高句麗連遭前,後燕侵襲之時.公元342 年,前燕慕容大舉進攻高句麗,丸都被毀, 宮室被燒@.公元400 年,後燕進攻遼東,」拔新城,南蘇二城,開境七百餘里,徙五千餘戶而還」⑩.公元346 年前後的高句麗,既無力,也無暇進攻夫余,同時在346 年以前,也沒有高句麗進攻夫余的記載.據載,夫余西徙近燕的原因,實為前燕所侵而引起的.夫余西遷之地,即夫余後期的王城,亦即後來渤海的扶餘府和遼代黃龍府之地,在今農安.夫余遷都到今農安以後,直到公元494 年,才被勿吉所逐而滅亡.公元405 年,高句麗和前,後燕爭奪遼東,玄菟兩郡獲勝@後,在」遼東,玄菟等數十城,皆置官司以相統攝」∞. 高句麗占據遼東以後,乘夫余西遷後,部落衰散,而無設備之機,好太王二十年(公元410 年),一便以」東夫余舊是鄒牟王屬民,中叛不貢」為藉口,大舉攻占東夫余.所謂」中叛不貢」,有各種不同解釋,筆者認為當指公元346 年,夫余西遷後,依附於慕容燕,和高句麗中斷了來往,長達60 餘年(公元346-410 年)之久.《好太王碑》中所說攻占的東夫余即指原北夫余的東部亦即指在西遷夫余之東的夫余.這一看法的根據是:《新唐書?流鬼傳》雲:」達末婁自言北扶餘之裔.高麗(即高旬麗)滅其國,遣人度(渡)那河,因居之,或日他漏河,東北流入黑水」.從」高麗滅其國」可確證是指高句麗好太王二十年(公410 年)攻占東夫余的問題.一部分東夫餘人渡那河(那河或日他漏河,指今第一松花江)居住,建立達末婁即豆莫婁國.《魏書?豆莫婁國傳》雲:豆莫婁國」舊北扶餘也.」《新唐書? 流鬼傳》雲:」達末婁自言北扶餘之裔.」這是東夫余即北扶餘,舊北扶餘的可靠證明.由此可知,東夫余是他稱,而北扶餘則是自稱.所謂舊北扶餘,是因北夫余即夫余已經滅亡,故云舊北扶餘或舊夫余.還有,好太王攻占東夫余以後,派遣到該地的鎮守官員是」北夫余守事」.好太王任命牟頭婁為」北夫余守事」@.這是以東夫余即北夫余的根據之一.

《好太王碑》中所說的」軍到余城,而舉國駭服」.這一餘城,即北扶餘王城,亦即夫余 「初,居於鹿山」的夫余前期王城.這一看法的根據是:公元410 年,高句麗好太王攻占東夫余城後,高句麗又沿用,成為高句麗北部邊防重鎮——扶餘城.到公元668 年,唐派」李績劫等拔高麗(即高句麗)扶餘城.」在這一高句麗的扶餘城條下,胡三省注云:」扶餘國之故墟,故城存其名.」可證高句麗的扶餘城,即」扶餘國之故墟,」亦即夫余前期的王城.   推定夫余前期王城在今吉林市龍潭山,龍潭山車站,東團山一帶的根據是:這裡是西團 山文化(青銅時代文化)的遺蹟,遺物分布最為密集,最豐富的地區.同時,這裡還有漢代夫余和東晉以後高句麗時代的遺蹟,遺物.今吉林市龍潭山,龍潭山車站,東團山一帶,是長城以北,漢代文物最豐富的地區.從西團山文化和漢代文化分布的密集和豐富情況來看,這裡當是古代經濟文化的中心.在今吉林市龍潭山,東團山南部的帽兒山一帶,已發掘出土大批漢代夫餘人的木槨墓.這和夫餘人死後」屍之國南山上」,以及」有槨無棺」∞的記載相符.把夫余前期王城推定在今吉林市龍潭山,龍潭山車站,東團山一帶的根據,因在拙着中已有論述四,不再贅述.  夫余在公元346 年,」西徙近燕」後,夫餘一分為二,一是以夫余前期王城為中心的夫 余,即東夫余;二是西遷到今農安,以夫余後期王城為中心的夫余.公元410 年,高句麗好 太王攻占的是東夫余.公元494 年,勿吉攻占的是西遷到今農安一帶的夫余.《好太王碑雲:高旬麗始祖鄒牟」出自北夫余」,而不說」出自東夫余」,因為鄒牟王時,夫余即北夫余 還沒有一分二,還沒有東夫余之名,所以《好太王碑》雲:鄒牟王」出自北夫余」.《好太王碑》又雲:好太王二十年(公元410 年),攻占東夫余,而不是說攻占夫余或北夫余,因為好太王當時攻占的不是夫余的全部,而是夫余的一部分,即東夫余,並不包括西遷的夫余.由此可知,《好太王碑》所云:鄒牟王」出自北夫余」,公元410 年攻占的是」東夫余」;是非常確切可靠和符合歷史實際的.   《三國史記》卷1 和《三國遺事》卷1,皆雲高句麗始祖東明(即鄒牟,朱蒙)出自東扶餘.但在《三國遺事》卷1 北扶餘條又雲:」東明帝繼北扶餘而興,立都於卒本川,為卒本扶餘,即高句麗之始祖」.這都說明把東夫余看做北夫余的問題,二者是一個夫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說東明出於東扶餘也不是錯誤,但從東扶餘出現的年代來說,還是《好太王碑》所云,鄒牟」出自北夫余」的記載更符合歷史實際,更為可靠

古代東北的民族構成

在距今兩千多年生活在東北南部的貊族開始大遷移。一部分南遷與華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與沿族接近。當時,東北共有四個古族系:一個是東北南部的古商族(漢族)系;二是東北西部的東胡族系;三是東北東部的肅慎族系;四是東北中部的濊貊族系。《長春縣誌》記載這一時期的長春古族多為肅慎族。先後有肅慎族、扶餘族、高句麗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核、蒙古族、滿族在這裡生息繁衍,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長春地區已從原來的單一民族聚居區,發展為多民族的雜居地區。史籍《後漢書·東沃且傳》、《三國志·沿傳》都記載當時在長春一帶濊族等多個民族活動的情況。

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約有3萬左右。這裡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後有夫余族、高句麗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滿族在這裡生息繁衍,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夫余為北方的古國名,亦作鳧臾、扶餘,是古東北亞民族穢貊別族所建,據說也是滿族族源之一。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被統治階層為另一民族三韓中的馬韓人)都是來自夫餘人。此外,北沃沮、東沃沮、穢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裡穀物豐盛,餘糧頗多,所以夫餘人的性格都很溫厚。大約在戰國或西漢初,黑龍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爾羅斯草原(松原大慶南部地區)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區,穢貊族的一個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很發達,手工業也較發達。於公元3世紀建立了政權,建起了個夫余王國。其國殷富,「方二千里,戶八萬」,是東北地區第一個民族政權國家。

魏晉之際,夫余國向魏、晉朝貢。三燕(前燕、秦、後燕)時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國有城和村兩級建制。公元410年(晉安帝義熙六年),高句麗國好大王伐夫余國,「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屢遭鮮卑、高句麗的攻擊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滅,居民分散遷徙。

夫余國最強盛之時,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夫余國與中原王朝關係密切:漢時歸玄菟郡統轄;魏時臣服於遼東公孫氏政權;晉時又常去中原朝貢。

夫余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國家,由橐離國王子東明南下所建,後為勿吉所滅。一部分居民東遷並成立了東夫余國(後為高句麗所滅),立世約700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