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一益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扬一益二 |
扬一益二 是一个术语。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成都物产富饶,所以当时谚语称"扬一益二"。 [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扬一益二
朝代 唐
地区 扬州、益州
词语释义
扬一益二
唐代,古代经济文化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扬一益二"是对唐代东南、西南两大都市,即扬州、益州,其经济发展的谚语表述。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益州。
唐宋两代,对其都有记载:
《元和郡县志》:"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 注:元和年间(806-820)
《资治通鉴.卷259》:"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馀,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注:唐末军阀战争导致扬州经济衰落。杨指的是杨行密)
《唐会要》卷86:"广陵当南北大冲,百所集。"
《旧唐书》卷182: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三:"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历史背景
扬州南朝时称为广陵,属于古扬州(上古天下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的淮南地区。隋文帝废州,行郡县二级行政规划,置江都郡。隋炀帝开运河,移宫江都郡,定位了"扬州",即"淮南江北海西头",并最终亡于江都。扬州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而江南古都金陵(南京)毁于战乱,又因为隋朝、唐朝都是北方政权,而南方尚未充分开发(宋朝大南迁),所以政治经济中心就移至江北广陵。《唐会要.卷六十八》: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敕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其扬、益、并、荆为大都督府。这24个都督府为:汴州、齐州、兖州、魏州、冀州、并州、蒲州、鄜州、泾州、秦州、益州、绵州、遂州、荆州、夔州、通州、梁州、襄州、扬州、安州、润州、越州、洪州、潭州,管理南方开发、军事事务。到唐末时,天下大乱,唐朝名存实亡,乱世割据,扬州达到鼎盛,城市规模仅次于长安城和洛阳城,城门数比长安还多,包括子城和罗城,面积16.8平方公里。
故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张诂《纵游淮南》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以及杜牧《扬州三首》"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纤腰间长袖,王佩杂繁缨。格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等等点名道姓直接以扬州入诗入题,赞美扬州繁华美丽的名篇佳作,可谓不可胜数。
成都属于古梁州,东汉并入以云南为主的益州,治所遂迁至成都,故成都又有益州的别名。现代成都市(Chengdu City),别称"锦城"、"蓉城"、"少城",简称"蓉"、"蜀"、"成"位于四川省中部,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成都是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首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前311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城市,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岑参 《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剖竹向西蜀,岷峨眇天涯。空深北阙恋,岂惮南路赊。
前日登七盘,旷然见三巴。汉水出嶓冢,梁山控褒斜。
栈道笼迅湍,行人贯层崖。岩倾劣通马,石窄难容车。
深林怯魑魅,洞穴防龙蛇。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畲。
夜猿啸山雨,曙鸟鸣江花。过午方始饭,经时旋及瓜。
相关记载
《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容斋随笔》:"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旧唐书 德宗本纪》:"请为两都、江陵、扬州、成都、汴州、苏州、洪州等署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贯,下至十万贯,收斛斗匹段丝麻"。
《新唐书》卷《高骈传》:"扬州雄富冠天下"。
《元和郡县志》:"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时号扬益,俱曰重藩,左右皇都"。
《资治通鉴》卷二五九 唐昭宗景福元年:"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三:"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权载之文集》卷十一:"扬州四会五达,此为咽颐。"
《道程及郡国志》阿拉伯人:"四大港,龙编、广州、泉州、扬州"。
《旧唐书》卷一八二《秦彦传》:"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