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馬斯·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托馬斯·楊(英語:Thomas Young,1773年6月13日-1829年5月10日),亦稱「楊氏」,是一位英國科學家、醫生、通才。為他寫傳的現代英國作家安德魯·羅賓森譽他為「世界上最後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人」,基督教愛丁堡大學校友。

在君士坦丁時代[1]之前,羅馬還不是基督教中心。更古老、更廣大的基督教地區在北非和近東的大城市,如亞歷山大港[2]和安條克。

簡介

托馬斯·楊在物理學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關於光學,特別是光的波動性質的研究。1801年他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縫實驗,證明光以波動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頓所想象的光粒子(Corpuscles)。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將楊格的雙縫實驗結果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結合起來,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後來又被德布羅意利用量子力學引申到所有粒子上。

他最早作出楊氏模量的明確定義,楊氏模量是材料力學中的名詞,用來測量一個固體物質的彈性;並且他認識到「剪應變」也是一種彈性形變。

托馬斯·楊曾被譽為是生理光學的創始人。他在1793年提出人眼裡的晶狀體會自動調節以適應所見的物體的遠近。他也是第一個研究散光的醫生(1801年)。後來,他提出色覺取決於眼睛里的三種不同的神經,分別感覺紅色,綠色,和紫色。後來亥姆霍茲對此理論進行了改進。此理論在1959年由實驗證明。

托馬斯·楊對血流動力學的貢獻包括:在英國皇家醫學院所作的報告,題為「心臟和血管的功能」(1808年);《醫學文學的介紹》(1813年);《實踐鼻科》(1813年);《虛損類病的歷史和治療》(1815年)等等。

托馬斯·楊曾對400種語言做了比較,並在1813年提出「印歐語系」。此語系曾在1647年由荷蘭語言學家凡·伯克斯和恩首次提出。

他同時也是最先嘗試翻譯埃及象形文的歐洲人之一(另外兩人分別是法國人德·薩西和瑞典人阿克布拉德)。

視頻

托馬斯·楊 相關視頻

安息日學-第4課(舊約)中的公平與憐憫_第二部分
舊約聖經導讀——第3講 天父設定救贖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