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思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浙江诸暨人,明代著名医学家。[1]

[2]
  戴思恭,字原礼,出生于元泰定年间,浦江马剑九灵山(现属诸暨)一个世医门庭,从小受父亲戴士尧的启蒙家教,读书即晓大义。据《浦江光绪县志稿》载:原礼早年因为母病被庸医误,乃从义乌丹溪朱震亨学习理学及医术。戴原礼生性聪明,勤学肯钻,深得被誉为神医的朱丹溪的心传,成为朱丹溪的高足。后,戴原礼潜心研究古代医学理论,诸家奥旨,悉洞其妙,而颇善于创造和运用。医术逐至炉火纯青境界,奇病怪症,莫不应手奏效,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戴思恭救死扶伤,不逐名利,医德崇高,颇受人们敬仰,深受明太祖宠信,遇雨免原礼朝,就是一个证例。
  又如《浦江光绪县志稿》所载: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得重症,因太医诊治无效,即把医官尽行投于监狱,独召原礼到床边慰抚道:“你是仁义之人,没有你的事,不要怕。”
  朱元璋信原礼的为人,也信原礼的医术。洪武十九年,晋恭王病,亦请原礼治后得愈。可是不久旧病复发,竟不治而死。明太祖大怒,以为是侍臣照应不周,逮治王国诸臣。原礼得知后对朱元璋奏道:“臣奉命疗王,王喝了臣的数剂药即见治效。臣曾对王讲:王病已毒在膏育,不久复发,将不可治,如今果然不出所料。”太祖听了戴原礼的话,这才放了晋王诸臣。
  后太祖因病驾崩,建王帝朱允火又接位,怨侍臣不力,降罪皆杀。而对戴原礼呢,不仅不责,反被拜为太医院最高长官之职—院使。建文帝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太祖朱元璋对戴御医的信任和保护的结果。请看,朱元璋的儿子辽简王、肃壮王、庆靖王奔丧至京,听建文帝传太祖对戴原礼的临终嘱咐后,个个哭着到戴原礼的寓所问劳。辽简王还当即亲笔书题“仁义”两字大轴,以表彰戴原礼的高尚医德。肃壮王和庆靖王也各写一篇赞咏赐戴原礼。
  永乐皇帝朱棣推翻建文帝朱允火文后,对建文帝旧臣赶尽杀绝。而唯独对戴原礼还是待之如宾,不计前嫌,超拜他再出任为太医院使。这并不因为戴原礼曾为他治好过病为主要原因,而是戴原礼为人仁义、德高望重,医术高超,才使永乐帝这样看重他的。
  是年,原礼年已八十有一高龄,以年老不任事,屡请告老方准,永乐帝犹依依不舍。戴原礼辞别后,永乐帝传谕说:“肤复召汝,汝其来也”,又派人护送戴原礼出京。永乐帝何等信任他,不言而喻。
  戴原礼致仕后,不久老死于家,永乐帝闻之哀痛不已,亲撰祭又,派人到他家举行了祭礼。这也为一般大臣所难享受到的荣耀。

医学轶事

[3]
  戴原礼体察疾病,辨证施治,打破常规,敢于出奇制胜,不仅在民间有神奇的传说,在皇宫里也青动人的事迹。
  浦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太祖时,皇后马氏生骑马痈,朱元璋请戴原礼去给她医治。古时对财主小姐切脉都有许多忌讳,何况一国之后,更是生在下身的骑马痈呢?但戴原礼独出心裁,巧妙地使用特制椅子,撒药粉求印影的办法,来诊断骑马痈的病情,然后削一把蔑刀,戴于起消炎止痛的药粉之下,再次请皇后用力坐于药粉上,一举获得成功,既避过不便,又使皇后无术前紧张,也无术后痛苦,一切进行得自然轻松,令人赞叹不已。
  戴原礼的高超医术,在古书上不乏记俄亡明朝嘉靖年间,刑部尚书郑晓所撰的《今言》便有云:洪武十九年,燕王朱棣患痕病,命韩公憋治,久不愈。于是请原礼。原礼到燕王病榻前问明日前所用何药后讲:“是也”,又问燕王嗜何物,燕王答:“生芹”,原礼讲:“得之矣”,于是对症下药,只一剂,燕王即当夜肚泻,视之皆细蝗也。
  《今言》还载:尚书严震病重,太祖朱元璋又令原礼为他好好治之,并传谕说医死不究偿命。结果,一剂而愈,震惊朝野,轰动一时。
  又:有妃嗜烧酒,常感腹部剧疼。戴原礼为她治好后,说:“十年必复发,发不可治。”后十年果然病腹痛死。

医学著述

[4]
  戴原礼一生医好了无数病人,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遗产。他著有《订正丹溪金匾钩元》三卷、《证治要诀》十二卷、《证治要诀类方》四卷、《推求师意》两卷等,为中华医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就难怪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朱国侦称他为“国朝之圣医了”。这就难怪后人誉他为“明代医学之冠”了。

学术特色

[5]
  论火邪,弘扬师说
  戴氏从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出发,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更强调了火邪致病的危害性。指出“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暴”。因火邪能“燔灼焚焰”。并且深刻地论述了人身之火除君、相二火之外,无脏不有。且五志过极,七情之变均能化火,如“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炎,自焚则死”。并认为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诸痛痒疮属于心火之用,诸气贲郁,属于肺火之升,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进而指出《素问•病机十九条》中直指火邪为患的就有五条。并根据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关于大多数疾病其病机、病变均为火热的理论,把《病机十九条》原文中六气引起的证侯由二十一种扩大到八十一种,就其中五十六种是由火热引起的证侯进行罗列论述,从而说明其火邪致病既多且暴的观点。
  论郁证,锦上添花
  戴思恭在朱氏之学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作了更加完备的发挥,使临床对郁证的论治上达到了空前的境界。他指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即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他把繁复多变的郁证,用如此简捷明快的语言,把郁证的主症、主脉勾勒得一清二楚,可见戴氏功底深厚,无怪乎《明史》谓其“学纯粹而识深远”。
  对于郁证的治疗,戴氏认为六郁致病多在中焦,因中焦为脾胃所居,脾主升,胃主降,故中焦为人身升降之枢机,若出入废,升降息,则神机化灭。故凡治郁证,当重中焦,用药大法宜升降兼施。他提出以苍术、川芎为主药。因苍术是阳明药,气味雄壮辛烈,强胃健脾,开发水谷之气而化湿浊,其功最著;川芎乃手足厥阴药,能直达三焦,使生发之气上至巅顶,下抵血海,燮理阴阳,调和气血,不独开发中焦,并能使胃气行于三阳,脾气行于三阴。故“越鞠丸”又名“芎术丸”。大凡后世论郁者,多宗丹溪、思恭之说。
  论气火,医门绝唱
  戴思恭认为“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当气处于正常状态下运行不息之时即谓之气。当其逆乱变常之际则谓之火。犹如冰之与水,寒则成冰,化则为水,其名虽异,其本则一。他提出“气属阳,动作火”的论点,是他对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阐发。
  气是中焦水谷所化生,由上焦肺所主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七情交攻,互志举发,则乖戾失常,清者变化而为浊,行者抑郁而反止,表失卫护而失和,里失健悍而少降,营运渐远,肺失治节,妄动不已,气即为火矣。因此,戴氏在治疗气病时提出“气作火论,治与病情相得”,认为气病不可一概用辛香燥热之品,因辛香燥热之品只能劫滞气,借此暂开一面,舒快于一时,若方中不设制遏佐使之品,服之反增郁火,蒸熏气液,以火济火,则更伤阴血。
  论阴血,别有心得
  戴氏根据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深刻地阐述了“阳道常饶,阴道常乏”的机理。他认为人身阴血生成之难而衰亏之易也。若阴血生化旺盛,则诸经得之以长养,百骸得之以润泽。若阴血亏耗,则百脉由此而空虚,脏腑因此而虚衰。阴血空虚之处,便为阳邪肆虐之地,此即诸病变生之由也。所以他进一步指出:“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盛则阴必衰,又何言阳旺而生阴血也。”故阴一亏,则血“妄行于上则吐,衰涸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膀胱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蓄之在上,则人喜忘,蓄之在下,则人喜狂。”
  戴氏把阴血不足而引起的变证描述得十分详细,并指出治血必用血属之药。选方用药,首推“四物汤”,他认为四物汤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地黄为血中血药,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当归为治血主药,通肾经,性味辛温,能养血活血而各归其经。芍药为阴分之药,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气腹痛。临证时根据不同病情,可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则可任无穷之应变。
  论痰证,杏林独秀
  戴思恭继承了丹溪的学术思想,对痰证的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作了精要的论述。他说“饮凡有六,悬、溢、支、痰、伏、留,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只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这一卓尔不群的理论,为丹溪“治痰先治气”之说作了最好的注释。
  关于痰饮的生成,向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认为治痰以健脾为要着。而戴氏师徒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痰先治气”的新颖理论,犹如一朵奇花异葩,独秀杏林,为治疗痰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人又根据戴氏的气之“扰乱变常之谓火”的理论,提出了“治痰先顺气,顺气先清火”之说。这样,又进一步地把气、火、痰三者之间的病理变化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辨证论治前后一贯,更有理法可循。这无疑是戴氏师徒对临床治疗学方面一大贡献。

参考来源

  1. 龙玲. 戴思恭郁证、痰饮证治学术思想探析[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13(03):22-23. 
  2. 方天戟. 一代名医戴思恭[J].. 浙江档案,. 1993(03):50. 
  3. 方天戟. 一代名医戴思恭[J].. 浙江档案,. 1993(03):50. 
  4. 方天戟. 一代名医戴思恭[J].. 浙江档案,. 1993(03):50. 
  5. 赵胜权. 戴思恭学术思想撷英[J].. 光明中医,. 2001(0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