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成都印象卜(宪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成都印象卜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成都印象卜》中国当代作家寇玉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成都印象卜

结束成都之旅,同开启时一样,天上下着雨,凉爽爽的。去往高铁站的路旁,三角梅火热地开着,一路相随。带着心中许多的不舍,我慢慢回放这几天的行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比古人,生在今世的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我们愿意,便能飞上青天,飞过云海,飞到梦想的地方。2019年7月15日。当飞机伴着隆隆的声音离开地面缓缓上升,心里有些激动。地面上的道路渐渐变成一条条越来越细纵横交错的线条,将田地村庄齐整地分割成一个个越来越小的绿色方块,在薄纱般的雾气中笼罩着渐渐淡去。一错眼神的工夫,便突然穿越时空,进入另一个世界,眼前已是白茫茫的了,像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翻上了天空,脚下云海翻滚,头上霞光万丈。两个小时后,我降落在成都机场。

(一)锦里

出了机场,大如注,却无法降温初到的热情。冒雨进驻预订的酒店,放下行李便直奔距离最近的锦里老街。

古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所谓邻里即街坊也。锦里,想来应该与蜀锦有关吧。据说自秦汉、三国时期就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了。

雨渐渐小了,古朴昏黄的灯光已经亮起来。水波灯影中,踩着脚下刚刚雨水冲洗过的石板老街,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走进去,一卷韵味十足的古街夜景在眼前渐渐展开。两旁的小店画檐雕窗,青藤环绕,典雅有致。店内陈设的各种工艺品和特色小吃,浸润着饱满的三国文化和川西民俗。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一个接着一个。一曲美妙的音乐传来,"锦城丝管日纷纷",不想竟也身在其中了。同行的小秦和小董两位美丽的姑娘,以她们年轻的热情感染着我,每走一步都会拍照留念,恨不能把每一个细节都装在囊中。一路悠悠然走来,各种美味飘香,惹得我们馋涎欲滴,选了一份麻辣鸭肠和红糖圆子,初步领略一下成都美味,略解馋瘾,乐不可支。第二天我们路过时再看白天的锦里,始觉夜的锦里更加美而有韵,特别又在雨中。

(二)宽窄巷子

对成都的向往其实最初是来自宽窄巷子,那应该是七八年前,在一位朋友的日志中看到的,点点星星的文字从此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宽窄巷子,我终于来了。

来了,才了解到,这里原来叫做少城,清朝康熙年间平定准格尔之乱后,在此建筑满城供留守成都的满清官军及其家眷居住。民国时期将三条平行胡同其中两条根据宽度分为宽巷子和窄巷子,另外还有有井的一条称为井巷子。现在,是成都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

入口的立体现代感设计已经足以吸引所有人的视线了。走进去,鳞次栉比的商业小店铺旁边,立刻又呈现令人惊喜的创造,坚硬的铁石材质,在这里幻化为流水般柔软,令人心动。古井口、旗人盔冠、旧电影、缝纫机、自行车等镶嵌在墙壁中记录着时代的步伐,同时也供人观赏拍照。巷子内,一处处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形状各异的大门、墙面和窗户上的雕花,每一处都是美的所在。文化墙上写着成都的记忆,掏耳朵的小摊摆在路旁。熙熙攘攘,人流如织,让人感到的却是一种带着古朴气质的繁华。在这里,既能看到北方街道整齐的布局,也能发现川西生活的掠影;既能体会现代生活的节奏,也能感受成都特有的慵悠;既能领略成都的市井百态,也能小小地满足一下偶尔袭来小资情调。

窄巷子的出口,一个偌大的牌子竖在拐角处:“你问我是爱宽巷子,还是爱窄巷子,我【爱你】”多么浪漫而热烈的表达。其实,我即爱宽巷子,又爱窄巷子,我更爱你。

(三)玉林路

来到成都,怎么能不到玉林路走一走呢?那个玉林路的尽头,被赵雷一曲唱红的“小酒馆”,要去打卡的地方。尽管一整天的游荡,已经两腿酸麻,还是打车去往玉林路小酒馆。夜生活还早,小酒馆门口已经门庭若市,三三两两地,脸上全都洋溢着喜悦的光彩。注意观察一下,其中竟然不乏如我一般年过不惑之人。世界原本可爱,年龄不是障碍。

排队进入,原来里面不过仅有二三十平米的空间,昏暗的灯光,墙面上密密层层的涂画,桌台上的小灯造型,无不渲染着一种现代的浪的小资的气氛。三个人都是平生第一次进酒吧,而且是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心里却丝毫没有陌生感,如同平日坐在快餐店里一样的正常。不知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对这个城市文化的无条件认同。

一位出租车司机师傅告诉我们,热闹的景区是专为游客设置的,玉林路才是成都人生活的真实场所。于是第二天晚上,我们又骑行去了玉林路,这一回,是慢走。小酒馆门前同样的热闹,却换了另外一群满怀激情和期待的人们。我们从一旁绕过去,悠闲漫步。透过玻璃窗,看到拐角处的老酒吧里,一位歌手抱着吉他,投入地唱着,路过的行人以及我们,有一搭无一搭地听,有的驻足一会儿。夜市小摊上,各种小饰品琳琅满目,细致精巧。当地人用他们特有的声调说着"吃串串"。我们找到一家,坐在门口排队,小秦馋虫涌动,眼巴巴看着里面腾出二人桌和四人桌,三人桌的一家一直占着。她说等他们出来,我们就狠狠地瞪他们两眼。等到我们吃起来,转头看到另一三人组等在门口,她又说他们是不是也会瞪我呢。她可爱的样子,脱口而出的直爽,常常惹得我和小董捧腹大笑。小店的装饰情趣独特,拙稚的书法写着温暖而俏皮的文字:“我掐指一算,在座的都是朋友。”“我现在吃饱了,穿暖了,开始想你了。”“没有姑娘,再荤的饭局都是素局。”“这世界,总有一个人偷偷爱着你。”……

夜半三更,我们才离开玉林路回到住处,耳边回响着熟悉的旋律:“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来到成都,哪怕是流浪。因为这里,是个用心生活的地方。用心生活的地方,才会让人怦然心动,才能留住人的心。

(四)人民公园

我想在每一个中国城市里都会有一个人民公园吧。可是此行之前,有两位朋友都提到了去成都要去人民公园。成都的人民公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落脚成都的第二天,我们三人便以最“人民”的方式,从住处骑行去人民公园逛逛。

天阴沉沉的,似有若无地零零星星地飘着点小雨,很凉爽。我们导航到达的应该是一个偏门,门口一个手持钢枪背插刺刀的战士石雕塑像,底座上写着“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隐隐感到这个公园可能是一个抗日纪念馆。走进去,园里的绿植繁茂葱茏,苍翠欲滴。丝毫没有方向感,便顺着弯弯曲曲的绿植夹道前行。前面是一个雕塑群,妻子依别丈夫,母亲挥别儿子,那丈夫深情的眼眸,儿子眷恋的回望,让人有想流泪的酸楚。塑像群后面,壮士出川的文化墙,造型错落古朴,铿锵有力,上面有关于川军出川及抗日情节的简单介绍,网搜又作了进一步了解,这也是此行的一个收获。停停走走,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耸立在眼前。我们三人吭吭哧哧地辨认着碑上的古体大字:“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回顾历史,这座纪念碑建于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直接引燃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走出辛亥革命广场,这个公园才真的像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了。游人还少,小路静谧清幽,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流清清,人工湖晨雾缭绕,鹤鸣茶社依溪临湖而设,竹制的桌椅摆成一片,周围竹树葱茏,青藤环绕。已有不少客人三五成群地围着桌子坐下来,打起了扑克。据说当地的居民常常以十几元的茶钱坐在这里从早晨消磨到傍晚,也许这才是成都慢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吧。作为游客的我们,即便真的坐下来喝茶,估计也没有那份悠然的心情,能有机会驻足一看也算是一次清修了。

在人民公园游荡一个上午,还有兰草园、盆景园、假山、小亭等等,到最后才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从《公园记》中了解到,这个公园原来始建于1911年,是中国最早的几个公设园林之一,据说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公园”二字命名的公园,未曾考证。

(五)武侯祠

无论是有文化的没文化的中国人,大概从儿童时期就知道诸葛亮,但并不是知道诸葛亮的人都知道武侯祠,更不一定知道成都的武侯祠为什么大门上写着的却是“汉昭烈庙”几个大字。这里有个历史和几经变迁的故事。刘备病逝白帝城后移柩成都,葬于惠陵。因其谥号“汉昭烈帝”在惠陵旁建庙汉昭烈庙。诸葛亮生前受封“武乡侯”,逝后被追封“忠武侯”,后人在汉昭烈庙旁建诸葛亮专祠——武侯祠拜祭。可是由于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出现了丞相祠堂香火盛,帝王庙前行人稀的现象,大概为了平衡这种现象,几经变化,在明朝时将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中,形成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合一的格局。可是人们不管门额上挂着的什么,仍然称以“武侯祠”,代代相传至今。

这里可以当作是三国文化博物馆。依照君臣尊卑有别,前君后臣,两殿分设。刘备殿中两旁关张同供。诸葛亮殿大门两旁是岳飞的草书《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石刻。从碑刻前缓缓走过,不懂书法的人也能感受到一种遒劲的力量。殿中是诸葛亮的塑像,两旁还有两尊,分别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院中的回廊里有诸葛亮的生平主要时段和事迹介绍,多数之前都已知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用这二十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我将寥寥所知讲给同行的两位姑娘,两人多有感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时期是这样的。现在这里地处闹市,一派繁华,游人如织。人们一拨一拨地进来又出去,吵吵嚷嚷,却极少有人细细品读。我也随着走进来,心里想着诸葛先生会不会很烦。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是不是也算到了1800年后的今天,坐在这里迎来送往,以这样的方式接受人们的观赏而非拜祭,虔诚的和不虔诚的。

我的学生兼忘年小友刘笑纯对诸葛亮的崇拜到了极致,她在儿童时期就在家里用硬纸板制作诸葛亮牌位祭拜,初中时以赋体写出几百字的祭文。知悉我去成都,发信息给我说:“替我拜拜诸葛爷爷。”我站在诸葛先生像前,以规范的姿势,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缓缓移到胸前,深深三鞠躬。又重新拜道:“诸葛先生,山东济宁卜宪玲代刘笑纯前来拜谒。”发视频给她,了此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祠里的红墙夹道。出诸葛亮殿往西,经桂荷楼,就来到红墙夹道。红墙鲜艳亮丽,墙外绿竹清脆,枝叶扶疏,色彩相衬相映。小道弯曲迂回,静谧幽深,走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恍惚是另一个世界。我们在红墙夹道中漫步,选取各种不同的角度拍照,可喜地发现,有一些人总是跟着我们的节奏选取角度,这让两位美女充满自信,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六)杜甫草堂

游览杜甫草堂是在成都的最后一天,从四川博物院出来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杜甫草堂骑行几分钟即到。可能是时间的原因,草堂门口不像其它景点那样热闹,门面也不像其它地方气派堂皇,给人一种淡然清净之感,正好契合对草堂的想象。门上的匾额和门口两幅楹联也都是简朴的风格,仔细辨读两幅楹联,一副是:“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另一幅是:“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没有注意是什么时代何人所写,但觉得这两副对联真是好极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拖家带口来到成都,穷困潦倒,在众多朋友的支助下建立草堂寓所。虽然仅仅住了四年,却创作诗作二百多首。一首《蜀相》,同丞相祠堂一起大名垂宇宙,可是最终,又能有几位旧人同他一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呢?

漫步草堂,这里是一座设计精巧的园林,里面小桥流水,竹树掩映,秀丽清幽,几乎一步一景,每一处景致都与诗圣的名句相携相承:“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勾”……少陵碑亭是个以茅草为顶的小亭,里面的石碑上刻着“少陵草堂”几个大字,是清雍正朝果亲王允礼的笔迹。这个果亲王应该就是《甄嬛传》中那个甄嬛爱了一生负了一生的果亲王了。在武侯祠中也看到他题写的匾额,据说是果亲王奉命送达赖进藏,途径成都时拜谒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时留下的。园中的碑廊也是我们喜欢的地方,廊下的墙面上刻满不同时代不同名人的书法,书写的都是诗圣杜甫的整首诗,草书隶书楷书行书,行云流水,潇洒俊逸,我们三个在碑廊流连许久,读诗赏字,兴致盎然。

沿着幽静的小路缓缓前行,远远的看见几间草房,我说那估计就是传说中的草堂了。小董在手机上搜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习,说要读完了再参观,这样才更有感觉。其实哪里还是那座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呢?如今的茅屋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象征罢了。小秦开玩笑说,我看面积还不小,起码一百多平米。大家哈哈大笑,顿时忘了千年前那阵讨厌的秋风了。天渐渐暗下来,我们坐在园中小憩,见有当地居民开始陆续来园中休闲,便绕一览亭略作停留,出北门,结束杜甫草堂的游览。

(七)都江堰、青城山

小时候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都江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是记忆中的字眼,后来偶尔听到别人提起时,表示知道这回事罢了。产生想看看都江堰的想法,是在2008年地震以后频繁的新闻报道中。一拖十多年,在这期间,也曾多次从不同角度了解过都江堰,却怎么都弄不明白,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如何才能历经近两千三百年而沿用至今,又不输现代高科技的呢。

终于,亲自走过都江堰,亲眼看到都江堰,一步步登上玉垒阁俯瞰都江堰。顶礼膜拜。

随着参观的人流,走过地震后重建的仿古建筑群,走过南桥,就进入都江堰景区的大门了。南桥下汩汩流淌的河水,看完都江堰后回顾走过的路才明白,这就是经过都江堰两次分流而来的内江水了。伏龙观在长长的通道尽头端坐着,通道两旁塑着历代治水名臣的雕像,语音讲解里特别提到《西游记》中取景人参果的银杏树。一一路过,直奔主题。拥挤中颤颤巍巍走过一个小索桥,晴朗的天空下,一副青山绿水的画图展开在眼前。一片阔大的水域后面,苍翠的青山一层一层地叠向远处,变成黛眉一弯,与白云相互纠缠不清。

由于游览顺序是从下游走向上游,因而只能边走边看局部的风景,宝瓶口,离堆,飞沙堰,眼前都是一样的山清水秀,语音中关于工程原理的讲解不甚了了。就这样懵懵懂懂中,走过夫妻桥,过二王庙,登上玉垒阁,俯瞰整个都江堰工程,再回想一下,才明白其中道理。不知道是每个人都是如此迟钝,还是我独迷茫,或者是多数人都在懵懂中来过便是了。

从上游开始,都江堰工程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部分。鱼嘴分水堤先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浅而阔,内江深而窄,这样,汛期水大,少量水流向内江,枯水期水少,大量水流向内江,无论汛枯,都保证了内江水源的充足。但是,充足的内江水并不能听话地流向宝瓶口,于是有了第二道分水工程飞沙堰。不知这里是否需要说明,堰与堤的不同,堤是挡水工程,堰,是可以漫过的。如果从鱼嘴分流过来的内江水过大,就会有一部分漫过飞沙堰并入外江,不然,就会顺利流向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从此,那一方天地旱涝无忧,从此,才有了天府之国的富饶丰厚。

在都江堰工程展览参观时又了解到,宝瓶口是玉垒山的一个山口,这个山口据说是李冰当年以火烧石,岩石爆裂而成,分出的石堆便是离堆。而飞沙堰是以长竹笼装上圆石堆积而成,既能缓解水的冲击力,又有效地根据水位调节内江的水量。整个工程除了这些人为建造的部分之外,还巧妙地运用了江流的弯道,漩涡,将沙石自然排出。不能不惊叹,这是保留了大自然极大尊严的巧妙利用,这是人类智慧的极大发挥,这是世世代代的福泽。

余秋雨先生曾经把都江堰和长城做比较,大可不必。两项伟大的工程,一个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永远屹立在国人心中;一个如母亲的乳汁一般经久不息地润泽国人的心田。个人以为,都江堰在课本中真的不应该那么一掠地出现,而是,让每一个中国人,认认真真地,学习。

可能由于连日行走,从都江堰下来,已是筋疲力竭,在青城山入口处犹豫良久,却没有勇气登山了。尽管只是在山门前的古树林里小憩,也已经感受到了那里的清爽深幽。突然觉得,这座山,是个应该住下来十天半月慢慢领略的所在,白娘子能寂寞千年,想必也是爱上了这里的清幽吧。只是,成仙修道,终究还是抵御不住俗世人间的诱惑。想到这些,还是拖着酸麻的双脚,沿着山溪,听着潺潺流水,一步步走回这凡俗的人间吧。[1]

作者简介

卜宪玲,女,中学教师。生于微山湖畔,现就职于山东济宁。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作品见于《山东文学》《当代散文》《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等报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