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歲六月中遇火》晉朝·陶淵明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
作品名稱:《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陶淵明 |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描述了作者「遇火」前後的生活情景和心情,以平素的生活信念來化解災變的影響。全詩情感真切自然,遇火前後作者心情由平靜到不平靜,幾經波折,多種變化,但都顯得入情入理,毫不給人以故作姿態之感。詩人以隱耕為主線,襟懷婉轉明述,使詩臻於完美。
原文
“ |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 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 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果菜始復生,驚鳥尚未還。 中宵佇遙念,一盼周九天。 總發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閒。 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 仰想東戶時,餘糧宿中田。 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 既已不遇茲,且遂灌我園。 |
” |
—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陶淵明集》 |
譯文
茅屋蓋在僻巷邊,遠避仕途心甘願。
當夏長風驟然起,林園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盡無住處,船內遮蔭在門前。
初秋傍晚景遠闊,高高明月又將圓。
果菜開始重新長,驚飛之鳥尚未還。
夜半久立獨沉思,一眼遍觀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謹嚴,轉眼已逾四十年。
生命託付與造化,內心恬淡長安閒。
我性堅貞且剛直,玉石雖堅遜色遠。
遙想東戶季子世,餘糧存放在田間。
飽食終日無憂慮,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隱居澆菜園。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