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慧远

移除 5,27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class="wikitable" style= 慧遠"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圖像 ! <p style= [[Fi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Huiyuan.jpg5px 0; "> '''東林寺''' </p>| 缩略图-|<center|[https><img src="http://timgsawww.baidufodizi.comtw/uploadfile/201901/17/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365255282&di=b1ec7a25c805b41b5a4c1ea8657bd79e&imgtype=0&src144922295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3A%2F%2Fimgtu://www.5011fodizi.net%2Fuploads%2Fcontent%2F20160818%2F2627361471485577tw/qt/daanfashi/22312.jpg html 原图链接]]圖片來自fodizi]| 圖像大小 = | 圖像說明 = 慧遠法师画像| 原名 =| 字 = | 號 = 廬山慧遠| 法號 = </small> | 出生 = 334年 | 出生地點 = | 逝世 = 416年| 逝世地點 = | 居住地 = | 獲獎 = | 公民權 = | 國籍 = | 著名成就 = | 宗派 = | 呼號 = | 頭銜 = | 修行法門 = | native_lang1 = | native_lang1_name1 = | 教育程度 = |work_institution =| 師承 = | 徒弟與學生 = | 著作 = | 譯作 = | 何者的化身與轉世= | 轉世為 = | 傳人 = | 簽名 = | 備註 = }}
'''慧遠'''({{bd|334年||416年}}),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東晉]]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 。傳統上認為 [[廬山]][[東林寺]] 組織蓮社 人稱 稱'''廬山慧遠'''或'''東林慧遠'''。 他弘揚[[西方  後世 淨土]]法門 宗認為,他曾在此組織蓮社,推廣唸佛往生 將其 尊為[[淨土宗]]初祖 ,但淨土宗二祖[[善導]]師承來自[[曇鸞]]、[[道綽]]一系,與慧遠無前後師承關係
==生平事跡==
358年奉道安命,前往[[荊州]]探問[[竺法汰]]疾病,而於荊州破斥道恒「心無義」見解。年二十四即登讲席,引[[庄子]]之見來说明佛教之实相义理,使迷惑者晓然领解。361年隨道安入王屋山,數年內幾經流離,於366年止於湖北[[襄陽]],在此駐錫十二年。
建元十四年(378年)秦將[[苻丕]]攻襄陽,道安為太守朱序所拘,不能離去,遂分散徒眾各隨所之。慧遠奉道安命,至江南弘教,住荊州上明寺,時年45歲<ref>《高僧傳》卷六:「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寇斥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勗,懼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於是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ref>
===住持東林寺===
 慧遠辭別道安,原欲南向訪問同學慧永,以踐昔日[[羅浮山]]共住之約。因慧永棲止[[廬山]]西林寺,遂亦居止廬山。慧遠初住龍泉精舍,後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建東林寺。寺成,慧遠乃移居[[東林寺]]。慧遠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鸠摩罗什]]所居之[[长安]]为当时北地佛教中心)。当时名仕[[谢灵运]],钦敬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遂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慧遠等人取《阿彌陀》、《觀無量壽》等佛經為準則提倡稱念佛號的“南無阿彌陀佛”,以企求往生極樂 被後 界的 淨土 佛國,便成 宗追尊 後世 淨土宗 初祖<ref>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ref> 。慧遠居東林寺直至圓寂。春秋八十有三。
==組識譯經==
附記一則:慧遠曾讚賞羅什門下[[僧肇]]所作《般若無知論》,並由[[劉遺民]]執筆,就關河與廬山看法不同之處,書問僧肇,僧肇亦有回信說明。原信雖非慧遠親自所寫,然亦足以代表慧遠的論點。
== 知名弟子== 慧遠的[[門徒]]甚多,知名僧人有:曇邕、曇恒、道昺、法淨、法領等;[[俗家弟子]]則有:[[劉遺民]]、[[宗炳]]、[[周續之]]、[[雷次宗]]等。 ==淨宗初祖參考文獻 ==據說,慧遠曾於402年7月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於山北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劉遺民]]作誓文。後世稱為「結社」,成為淨土宗在中國的開端。 相傳,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同[[刘遗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發願,共期西方<ref>梁《[[高僧傳]]》:“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ref>,希望由[[坐禪]],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脫<ref>《大乘大義章》:「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ref>。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獻中,並沒有「慧遠結蓮社」的記載。慧遠結蓮社此事最早的記載,出自[[宋朝]][[陳舜俞]](?-1074年)《廬山記》中所引《十八高賢傳》。後南宋僧[[志磐]]編《[[佛祖統記]]》時,將《十八高賢傳》加以修定並收錄,於是成為後世流傳的版本。{{reflist}}南宋宗曉作《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依《廬山記》,首度推崇慧遠為淨土宗初祖,並建立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宗祖師傳承世系。[[ 志磐]]編《[[佛祖統記]]》繼承宗曉的六祖說,又提出了淨土七祖說。後世遂以慧遠為淨土宗初祖。 Category: 後世淨土宗所傳的慧遠故事,並非全屬史實。慧遠被推為淨土宗初祖,與[[法眼宗]][[永明延壽]]大師被推為淨土宗六祖,與南宋之後 佛教 重心南遷有很深的關連。 也有传说慧远居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次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ref>{{cite book | language = zh-hans | author = 韩溥 | coauthors = | title = 江西佛敎史 | url = | date = 1995 | location = | publisher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id = | isbn = 9787800916014 | pages = 186 }}</ref>。而[[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一起访问慧远,归途中,三 谈笑风生,不知不觉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ref>此記載最早見於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卷二:「慧遠法師廬山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過虎溪,虎輒嗚號。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大笑。」</ref>。这一传说成了后世《[[虎溪三笑]]图》的题材,作为儒释道三教和睦相处的象征,长传不衰。但根據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考證,陸修靜在元嘉末年至廬山,當時慧遠已過世三十年,陶淵明已過世二十年,三人會談之說恐怕只是偽託<ref>{{cite book | language = zh-hans | author = 李剑锋 | coauthors = | title = 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 | url = | date = 2005 | location = | publisher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id = | isbn = 9787560731155 | pages = 240 }}</ref>。 ==參考資料==*《高僧傳·慧遠傳》慧皎*《新編佛教辭典》陳兵 編著
47,61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