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愚民政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愚民政策

来自网络的图片

愚民政策,意思是使人民变愚昧的政策。

对于愚民政策,一直以来有三个学术上的常见解释:

(1)一种价值观--为了反对诡辩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观。

(2)有意封闭知识--与传播知识悖逆,如某个政体不将信息为公众所知;即为故意阻扰事情的明朗化进程或不将事件全部信息公之于众。

(3)故作隐晦--某种故作含糊,模糊不清的创作风格(体现在某些文学艺术作品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愚民政策

外文名称; Obscurantism

拼音; yú mín zhèng cè

常做释义; 一种价值观,有意封闭知识;故作隐晦

相关事件; 长平之战,法国大革命

相关人物; 卡尔·马克思,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成语信息; 成语解释: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昧的政策

典故出处:刘少奇《论党》:"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愚弄人民。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现代

含义

一种价值观 在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其中有一些解释是错误的,并且这些错误的解释在实践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长平之战。于是人们迫切的希望有一个标准来检验这些解释,以便反对故意和无意的诡辩。

在中国古代,韩非子首先提出了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他在《显学》一文中提出,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这种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价值观最终被秦朝政府采纳,并且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成为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在近代西方,为了反对经院哲学无休止的辩论,马克思首先提出了,以实践来证明真理的理论。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重视实践的传统结合,于是迅速成为了中国的官方哲学。这一价值观在反对诡辩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把实践抬得过高,也导致了一些列严重的错误。比如在这种价值观发展到极端时,有些人甚至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打压知识分子,交白卷上大学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韩非子还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另外一个标准。他在《难一》中,提出了著名的矛盾律。在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中,首先提出了矛盾律。韩非子和亚里士多德出生的年代相近,各为东西方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可惜的是,韩非子停留在了抽象的定律上面,而亚里士多德却以该定律基础发展出了具体的《第一哲学》。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西方提倡理性主义,反对愚民政策的文化基础。

封闭知识

将封闭的知识只提供给掌管阶层的某位精英。愚民政策从基本上就是反民主的,因其反智主义及精英主义思想的构成排斥公众,认为公众的智力水平不配获知真相及政府执政情况。

在18世纪,实施君主政体的法国,政治学者孔多赛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列出文件证明贵族在对待社会问题上所采取的愚民政策最终激发了法国大革命(1789-1799),而这场革命使得当朝官员被罢免,当时的统治君王路易十六世也被推翻。在19世纪,数学家威廉·金登·克里夫(William Kingdon Clifford),早期的达尔文学说支持者,在得到牧师对其改革意愿的支持后,便写了一系列作品希望能将英国境内的愚民政策连根拔起,公然抨击改革是非基督教徒的行为。此外,在宗教组织领域内,愚民政策常与宗教原教旨主义相提并论,但愚民政策的内容有悖于神学原本独立且忠贞的理念。这二者的区别在于神学是以诚挚的宗教信仰作为前提,而愚民政策是基于少数派对主流信仰的篡改而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道具。

愚民政策学者自身也许是个科学家,哲学家,忠诚可信之人,自然学家,淘气学童或者只是个无可知论者。为达到此效果,愚民政策者们限定知识的出版,延伸及传播;其行动证据就是他们利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0年所发表的政治言论"高贵的谎言"作为国家的管理条例来抵制普世信仰现状。因此"知识被封闭的安稳现状",即愚民政策的意旨,正被宗教运动中维新派及怀疑论者如宗教批评者-H.L. 门车肯(Mencken)所实施推行。

柏拉图

柏拉图(Silanion Musei Capitolini),愚民政策者,青睐于将知识信息进行封闭(在出版,传播,扩散方面),不公布于大众。他认为这样做将"有利于"国民及城邦。在《理想国》一书中,古希腊时期(公元前4世纪-6世纪)盛行着愚民政策,在书中,柏拉图通过"高贵谎言",即那些神秘的理由来说服明君管理社会。为保持社会的稳定性,"高贵谎言"将人们分成不同等级,这决定了他们在生活及社会中的地位,每个男性,女性都按等级获取相应的金,银,铁;一些人保管黄金,而其它服务人员(例如士兵,农民,木工等)则保管银和铁。

故作隐晦

在第二个解释中,"愚民政策"意味故意将知识深化隐晦,让人难理解。在19,20世纪,"愚民政策"成为引起争论的术语,用来指责某位作家故意将作品写得深奥难懂,来隐藏其学识的薄弱。若某位哲学家并非经验主义者也没实证法学者则也会被指责为利用愚民政策形式表达其抽象的理论。由于哲学的原因,这些作家也许会将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推翻,文章内含有可验证性又含有可证伪性,或是逻辑上不矛盾。此所谓的隐晦观点(深奥的,模棱两可的)写作并不能说明写作作者不善于捕捉主题,因为一些无法理解的文章常常是有所特指的或是出于某些哲学需要

亚里士多德

在当下就美德伦理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也被指为伦理愚民政策,因为其科技性的,哲学式的语言及写作风格,同时该伦理的内容是面向某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统治精英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黑格尔的哲学及他所推崇的那些哲学,也被指为愚民政策。分析与实证哲学家,例如A·J·艾耶尔,伯特兰·罗素及批判型唯理学者:卡尔·波普尔,指责黑格尔和他的黑格尔哲学故作蒙昧。至于黑格尔的哲学,阿瑟·叔本华写到"……这就是一堆骗人的把戏,只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认为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无尽的笑柄。这都是伪哲学,让人心力交瘁,粉碎人民内心真正的想法,同时,滥用语言,描述空洞无力,无意识,无思想,若要说他的文章成功,那就要数那令人瞠目结舌的连篇废话……"

但是,传记作者特里·平卡德指出"黑格尔并不愿离开哲学界,就算是在分析哲学里。"黑格尔意识到他的愚民政策,并将此作为他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他接受并将超于其每日有限的想法及概念。在文章"谁抽象思考了?"中,他指出并不是哲学家思想抽象化,而是那些外行想的抽象了。他们思维定式,不根据环境思考问题。哲学家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超越了日常概念的限制,更广义的理解事物。[1]

参考文献

  1. 愚民政策,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