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水县九龙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惠水县九龙山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

本名 惠水县九龙山

外文名 Jiulong Mountain

位于 贵州省惠水县

惠水县九龙山是古景名山,原名“九炉山”,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前,就已成为定番州(即今惠水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十二景之一,名曰:“九岚拥寺”。九龙山以殿宇辉煌、风光秀美而著称,又是朝山拜佛、寻幽揽胜之绝妙处。[1]

简介

由惠水县城沿惠(水)长(顺)公路西行约 4 公里,一条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把人们带入莽莽群山之中,曲曲山路时隐时现,绵绵群山云雾缭绕,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再前行约 4 公里,便到了闻名遐迩的佛教胜地九龙山。

这里层峦叠嶂,山峰雄奇,云雾中有九峰耸峙,犹如九条巨龙腾云驾雾而来,悠悠然会聚于此。在九峰下,有一狭长谷地,长约1公里、宽约300米,由东向西展开。峡谷东端的中央,突立一高约20米的小峰,浑圆似珠,与昂头躬身的九座山峰构成“九龙戏珠”之势。谷地开阔平坦,直抵谷口。峰峦谷坡上,古树苍藤,飞丹滴翠,灌蔓蓊郁,如绿云匝地。遍地野花,芳香馥郁,景色十分幽雅,真是天造地就的一块宝地。在峡谷对面约300米处,两侧各有高耸的峰峦,如蹲伏在地的一对巨狮,雄踞山门,确有汇山川灵气于一山,龙蟠虎踞于一地的灵山胜境之势,无怪乎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古源禅师慨然立意“见马门九峰高峙,开创梵宇”,在此募修了“九龙山寺”。

古源禅师系楚人,即今之湖南省人氏,其生卒年月无考,真实姓名亦无记载,古源是他的法号。古源大师青年时当兵,多年的行伍生涯使他看到连年战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多少生灵死于战火。于是,弃甲遁入佛门,剃度修行。古源大师禀性聪颖,颇能诗文。修行中勤于法事,悟性慧觉,深得主持的喜爱。数年后由于他佛事诸能、佛法精深而准其下山,另开梵宇以普度众生。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古源大师云游到定番州,见此地民风淳朴,山川秀丽,意欲在此觅一地修建寺宇。一日,寻至马门(即九龙山建寺前的地名),见此处峰奇峦秀,是开创梵宇修建宝刹的好地方,遂决定在此募修九龙山寺。提起古源募修九龙山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明清时,九龙山属方番辖地,古源大师要在此修建寺宇,必须向方番长官司长官“化缘”,以求得一寺之地。有一天,古源来到方番长官司方大人家中,述说要在马门修建寺宇之事,请方大人施舍一袈裟之地以建殿阁。方大人听后淡然一笑,对古源说:“大师不是在开玩笑吧?一袈裟之地如何能建寺宇?大师能在州内建寺,是州人的一大幸事,莫说一袈裟之地,就是两袈裟、三袈裟之地本司也能给你。”古源忙起身躬身致谢:“多谢施主,老衲说一不二,有一袈裟之地足矣,善哉,阿弥陀佛!”随后,方大人吩咐管家,随古源大师前往马门择一袈裟之地。次日,方番司管家跟随古源大师赶至马门,时值中午,古源大师和管家一行站在九龙山对面的山坡上,古源手指对面的九龙山对管家说:“老衲就要对面山的一袈裟之地。”旋即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抛,随着一阵风起,袈裟飘飘然向对面山顶上飞去,升至半空,袈裟停住不动了,当空烈日直射在袈裟上,在九龙山上投下一大片阴影,把整个九峰全部罩住。古源转身对管家说:“管家,老衲要的就是这一袈裟之地,快叫人来钉桩吧!”管家惊得顿时说不出话来,只好叫来人按袈裟投下的阴影的边缘依次钉桩。木桩打好以后,只见古源口中念念有词,袈裟又飘飘然飞回到他的身上,管家心里暗暗惊奇:“真是圣僧,圣僧啊!”

从此,古源大师将此地更名为“九龙山”,并不辞辛劳,外出化缘,储备资材,寻访能工巧匠,以修寺宇。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九龙山寺动工修建,但尚缺木材;古源察看境内各处山林,大都是松、杂林木,并且弯曲而细小,不能作殿阁的柱梁。于是,古源大师四处寻访,最后在距定番州百里之谣的长顺县广顺白云山发现大片杉木林,粗壮而挺直,是修建殿阁的栋梁之材。古源大师遂恳请山林主人施舍400根杉,修建寺殿,普度众生。山林主人是当地富绅,虽有家财万贯却下无嗣。听古源大师叙述之后,心想行点善事、多积阴德,可望日后生个儿子,也有个传宗接代之人,遂满口答应。古源马上就地请人砍伐,并告诉伐木人:“树木砍下以后,运到山下的河里就行了。”言毕,飘然而去。第二天,古源回到了九龙山,工匠们问及化缘木头一事,古源说,十日内木头自然会到,误不了大家的工时。两天三天过去了,七天八天又过去了,但终不见木头的综影。到了第九天上午巳时,一个新来的小和尚到九龙山前的井里打水,突然之间,只见井水上涨,中间的井水不断向上翻腾,犹如烧开的沸水,一根直径如面盆大小的杉圆木从水中露出来,而且越立越高,小和尚一阵惊喜,立刻丢下水桶,一边跑一边呼喊:“木头来了!木头来了!井里冒出木头来了!”古源听了小和尚的惊呼,微微一笑,马上招呼工匠们一齐到井边来搬运木头。一根木头取出来,第二根木头又冒了出来,就这样,一根接着一根地往上冒。大伙一边搬运木头,一边惊奇地议论开了:“木头明明是放在白云山下的河里,怎么会从这儿的井里冒出来呢?古源大师真是神人,佛法高深呵。”古源大师在井旁记数,当数到399根的时候,他说:“够了,早先时候老衲在计算时多算了一根,而只需用399根,这剩下的一根就让它留在井里吧!”而今,这根木料尚卡在井中,让人回味这动人的传说。

九龙山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宇重叠,蔚为壮观,是与黔中遐迩闻名的白云山寺共负盛名的佛教胜地之一。寺殿依山顺势而建,谷地中央的小峰上筑玉皇阁,为全寺最高层,登阁眺望可俯览全寺,谕意天阙至高无上;玉皇阁下东西山腰建观音殿,殿前置铁鼎,鼎座是用方礅条石从2米高的崖坎下砌成。再下为二进院落,正殿为“大雄宝殿”,钟楼、鼓楼翼其左右;前殿为“天王殿”、“灵官殿”。每殿左右均有配殿,设藏经楼、禅房、客斋等,殿与殿之间有廊道、花圃;另外在殿旁左右建有僧舍、寺厨、仓库等。山门建在谷口最窄处,石墙拱门,左右有照壁。大门两边的门柱上,悬挂着一幅木制阴刻的对联,黑底金字,上联为“黔南钟灵无双地”,下联是“昆仑发出第一山”。整个九龙山寺建筑布局合理,做工精巧,古朴大方,翘角飞檐,雕龙画凤,壮丽辉煌,为黔南各寺之冠。

九龙山建成以后,使九龙山一时热闹非凡,方圆百里游人香客、善男信女云集九龙山,朝山拜佛,观光揽胜,络绎不绝。寺内烛光闪闪,香烟缭绕,寺钟响彻山谷。此山此景,引来多少文人墨客吟唱抒怀。举人顾民任曾有诗赞曰:“淡淡岚光翠色浮,让来烟雨占林丘;晨钟响处知僧殿,一朵红云捧玉楼。”薛载德亦有诗赞九龙山:“山川千古閟,今日五丁开;岫儿孙侍,中峰天地胎;云深容袖里,树老任僧猜;耽寂忘归骑,无如明月催。”

1935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下午,九龙山寺不幸遭一场大火,除小峰顶上的玉皇阁外均被火焚。1950年又遭一次火灾,玉皇阁俱毁无存。寺之旧基已兴建了九龙山小学校舍。

然而,由于九龙山历史悠久,风光旖旎,盛名仍流传至今,时有游人和不少善男信女前来拜佛朝山、探幽赏景。挺立在九龙山门前的三株古树就是历史的见证,两株古杉和一株古银杏树大致三围、高达数丈,均为400年以前的古树,它们犹如三位古代的将军,日夜守卫着山门。它那繁茂的枝叶,随着吹来的山风,轻轻摇晃,似乎是在向游人打招呼,欢迎远方来的客人。沿着谷口右边的台阶拾级而上,路旁的悬崖上流出一眼清泉,清澈见底,甘冽可口,长年不断。然而,当你想品尝这山泉水时,只有跪下才能喝到,因而称之为跪井。再往前,过一石板小桥,桥栏的石板上还残留着当年浮雕的花鸟图案。小桥的外侧有一方井,即当年古源禅师取木之井。再往前行,进入谷地,景渐幽,地渐平,奇花异草,赏心悦目,使人应接不暇。茂密葱郁的竹木树丛,树下绿草如茵,似锦毯铺地。草地上,谷破岩缝中长出一朵朵、一簇簇的红花、黄花,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光,像青春时期的少女,丰腴而润泽,任性而妩媚。一种不知名的野花,红中泛紫,叶片绿而不深,就像苗家姑娘成群结队地在山中嬉戏,花容楚楚,煞是迷人。一种高秆白花在绿草中格外引人注目,像摆脱了城市喧嚣浮哗的女子,长裙素服,亭亭玉立。极富生命力的火棘长满山岩谷坡,到了秋天,枝上结满红籽,像珍珠玛瑙,晶莹剔透。此时,在树荫下或乘凉、或小憩、或野餐都倍觉惬意。在草地的右侧有一长约4米、高约2米的摩崖,上刻有“水不在深”4个大字,系康熙“丙子年季夏开山古源鉴题”,字迹清晰,笔力遒劲。岩石上满铺着绿苔,它依稀记述了往昔多少悲和喜,沾着历史的风尘,似乎向游客诉说往事,引人重返那逝去的岁月。沿山而上,树枝藤蔓牵裳掣肘,至九龙山主峰的后山腰,有一天然石洞,称为“古源洞”,长约20米、宽约5米、高约2米。洞口隐于茂林遮掩之悬壁下,须沿右侧石缝侧身而进,右旋左转始达洞口。洞内有一石床,洞中干燥而明亮;相传为古源禅师当年募修山寺时在此坐禅和暂栖之所。临山门左峰东侧近顶绝壁上,有一浮雕石佛,高约2米,宽约1米,如真人大小,除鼻梁及腰被损坏以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九龙山风光浑然天成,集“峰、岩、壁、洞”于一身,纳“奇、秀、幽、野”于一体,超凡脱俗,蔚为壮观。山以雄奇险峻显圣,水以娟秀缠绵通灵,洞以幽秘原始见奇,花以娇媚俏丽传神。春天,这里繁花似锦,夏季浓荫蔽日,秋季野果满山,散发出泌人心脾的幽香,伴以啾啾鸟鸣和潺潺水声,真是美妙绝伦,天赐情趣。

在九龙山对面的山峦中幢幢别具民族风情的房舍坐落在绿树花影之中,居住在这里的苗家人能歌善舞,勤劳而好客。在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民族节日里,都要穿上盛装,沉浸在节日喜悦之中,与来自县城和毗邻的花溪、长顺、平塘等地的各族群众云集在九龙山下,吹笙、跳舞、对歌,共同欢度传统佳节。一队队苗族青年吹起了激越悠扬的芦笙,一队队披金挂银的苗家少女从花丛中款款走出,踏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飘飘裙裾和佩戴的金银玉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布依小伙子和姑娘们成双成对,引吭高歌,互相对唱“好花红”。清脆婉转的木叶声,勾起了姑娘们缕缕情丝;回荡山谷的歌声,拨动着小伙子的歌喉。唢呐高奏“欢喜歌”,铜鼓敲出“丰收乐”。整个九龙山人声鼎沸,欢歌笑语,真是满山歌声满山情。直至夕阳西下,附近村寨的苗族老人相约回家,在古老的火塘边,用醇香的米酒和清炖狗肉,款待远方的客人。小伙子和姑娘们仍三三两两,在花影下、在岩石边用歌声互相倾吐爱恋之情,回音在峡谷、在山岭飘散,久久不息。

参考来源

  1. 惠水县九龙山, 博雅旅游,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