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瑪格麗特·杜拉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情人》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代表作。 《情人》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小說從不同的視角揭示了現代法國社會中男女對性愛的感悟和反思,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側面。 《情人》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秘的特質,催人深思。
《情人》的獨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語言,她的語言對歷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對回憶的積壓表現得富有張力、深邃、沉痛,從而使文章中充滿了悲絕的意味,讀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又回味無窮。杜拉斯是一位極端唯美的實驗型作家,平庸與通俗為她所不屑,她是那種把風格與先鋒視為至高目標的作家,也是那種善於製造警句的作家。對語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說具有極強的衝擊力與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場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場景: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發黃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輪渡上佇立着一個打扮不倫不類的少女,她頭戴一頂男帽,腳穿一雙廉價卻綴滿飾片的鞋子,一隻腳踏在舷欄上,眺望遠方。「他們一次次地激情相擁,除了做愛,還是做愛,什麼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伴隨着他們的呻吟;來來往往的人的影子,透過木格子的門和窗投進來……」大膽又不失含蓄的鏡頭處理;最後,那場不同尋常的唯美的離別;那首肖邦的圓舞曲,小姑娘終於輕輕滑落的淚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調的絕望。杜拉斯筆下的愛情是絕望的,靈魂是絕望的,肉體是絕望的,甚至連語言都是絕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歲的白人小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皮膚男人的愛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還在於它的自傳性 ,真實的自傳性。作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個白髮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髮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情人》中絕望無助的性愛,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 人們評價杜拉斯的時候,總是說她懂得欲望,詮釋了愛情。《情人》這本書,是杜拉斯對失去的年華的最後一次吶喊,看了它你也許會對欲望和愛情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瑪格麗特·杜拉斯以小說《情人》獲得1984年龔古爾文學獎。這一新作在1984年秋季文學書籍出版季節出現之始,即引起廣泛的熱烈的反響,各大報爭相發表熱情洋溢的評論,9月初發行量每日即達到一萬冊之多。這位女作家原屬難懂的作家之列,這部作品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取得很大的成功,被認為是「歷史性的」、「杜拉斯現象」。
我的父親工作調動,滿懷希望,全家遠渡重洋,從法國來到越南,卻一無所獲。父親客死異鄉,母親開辦了一所法文學校,以此來養活我和兩個哥哥。童年時,母親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在柬埔寨的貢布省買了一塊海邊的土地。但因未送禮,腐敗的土地管理部門無人告訴她這塊土地無法耕種。土地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沒六個月,母親和當地人修壩未遂,直至破產。
我在西貢國立寄宿學校外面的一所專門為法國人辦的學校讀書,要時常乘坐汽車和渡船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
15歲那年的一天,湄公河,在從母親的學校去某地度假的渡船上,一位比我大12歲的華裔男子對我一見鍾情,主動用他的黑色大轎車送我回學校。這位青年是個中國人,他住在沙瀝河岸上的一幢藍琉璃欄杆的別墅里。他家底殷實,其父親是控制着殖民地廣大居民不動產的金融集團成員之一。由於母親去世了,他從巴黎趕回來,為母親奔喪。他是個獨子,父親獨斷專行而財權在握。
這以後,我們常在城南的一座單間公寓裡私會。我們在一起談得很融洽。15歲的我就知道享樂,欲望是我的一部分。雖然我不知享樂為何物,卻已對殖民地各種男人對我投來的目光習以為常。
不久,在這間單身公寓裡,我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帶到他房間裡來那樣去做,奉獻了我的童貞,儘管我還是個尚未成熟的孩子。在這以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不斷地在這間公寓裡幽會。他瘋狂地愛着我。而對我來說,我更想要的是他的錢。
我需要他的錢為臥病在床的母親治病,我需要他的錢供荒淫無恥的大哥尋歡作樂,我需要他的錢改變這窮困潦倒的家。這位黃皮膚的情人帶着我們全家人,去高級餐館,去逛夜總會,滿足我們可悲的虛榮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怪異扭曲的家庭中。淳樸、剛強卻被世人欺騙,溺愛大兒子直至去世的母親;殘暴醜陋、乖戾好賭的大哥;善良向上卻在盛年死去的小哥哥。他們瞧不起我的中國情人,反對他,卻也默認他。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們不斷地幽會,盡情地滿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這段感情終究還是一段感傷絕望的愛情。我不能戰勝膚色和民族的偏見,不得不離開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掙脫不了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羈絆,不得不尊從父母之命,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婚了。
許多年過去了,我結婚、生育、離婚並開始寫作,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並給我打了電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還愛着我,他不停止對我的愛,他將愛我,一直到死。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更強調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19551965年是她創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1984年發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有人說,杜拉斯的作品表現了淫婦蕩女的世界,其實並不盡然。在通常謂況下,杜拉斯所寫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幾乎沒有正當職業的遊手好閒之人。 杜拉斯選擇了對欲望本原的回歸,試圖通過性愛的宣洩,剝離出愛的原欲,將愛情最原始的快樂交還給人類。在杜拉斯看來,也許這種沒有了道德束縛的近乎純潔的欲望,才是愛最核心助本質。杜拉斯對身體言說的坦率不僅體現在男女性愛,還涉足了其他更為嚴格的禁忌,在內容上呈現出極為先鋒的姿態。如對同性的欲望。
內容預覽
第一節 我已經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後對我說:「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 我常常憶起這個只有我自己還能回想起而從未向別人談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裡,在那昔日的寂靜之中,令我讚嘆不止。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愜意、也是我最熟悉、最為之心蕩神馳的一個形象。 在我的生命中,青春過早消逝。在我十八歲的時候,繁花似錦的年花早就枯萎凋零。從十八歲到二十五歲之間,我的容貌朝着一個意料之外的方向發展。十八歲的時候我就衰老了。我不知道是否每個人都是這樣,我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