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恶意软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恶意软件

中文名: 流氓软件

外文名: rogue software

类 别: 软件

特 点: 难以卸载

别 名: 广告软件、恶意软件

“流氓软件”是介于病毒和正规软件之间的软件。如果电脑中有流氓软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户使用电脑上网时,会有窗口不断跳出;电脑浏览器被莫名修改增加了许多工作条;当用户打开网页时,网页会变成不相干的奇怪画面,甚至是黄色广告。

有些流氓软件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广告宣传。这些流氓软件虽然不会影响用户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但在当用户启动浏览器的时候会多弹出来一个网页,以达到宣传目的。[1]

词语起源

“流氓软件”起源于国外的“Badware”一词,在着名的网站上,对“Badware”的定义为:是一种跟踪你上网行为并将你的个人信息反馈给“躲在阴暗处的”市场利益集团的软件,并且,他们可以通过该软件能够向你弹出广告。将“Badware”分为“间谍软件(spyware)、恶意软件(malware)和欺骗性广告软件(deceptive adware)。国内互联网业界人士一般将该类软件称之为“流氓软件”,并归 纳出间谍软件、行为纪录软件、浏览器劫持软件、搜索引擎劫持软件、广告软件、自动拨号软件、盗窃密码软件等。


“流氓软件”的最大商业用途就是散布广告,并形成了整条灰色产业链:企业为增加注册用户、提高访问量或推销产品,向网络广告公司购买广告窗口流量,网络广告公司用自己控制的广告插件程序,在用户电脑中强行弹出广告窗口。而为了让广告插件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用户电脑,大多数时候广告公司是通过联系热门免费共享软件的作者,以每次几分钱的价格把广告程序通过插件的形式捆绑到免费共享软件中,用户在下载安装这些免费共享软件时广告程序也就趁虚而入。

据称,网络广告的计费是按弹出次数进行的,使用“流氓软件”可以在用户根本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随意弹出广告,提高广告弹出次数,籍此提高广告收益。一个“装机量”大的广告插件公司,凭“流氓软件”月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软件定义

流氓软件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但不包含中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具有下列特征之一的软件可以被认为是流氓软件:


流氓软件(流氓软件)定义: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强行安装运行,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但已被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除外。 它具有如下特点:

强制安装: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强行安装软件的行为。强制安装,安装时不能结束它的进程,不能选择它的安装路径,带有大量色情广告甚至电脑病毒。

难以卸载:指未提供通用的卸载方式,或在不受其他软件影响、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卸载后仍活动或残存程序的行为。

浏览器劫持:指未经用户许可,修改用户浏览器或其他相关设置,迫使用户访问特定网站或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上网的行为。

广告弹出: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安装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的软件弹出色情广告等广告的行为。

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恶意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

恶意卸载: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未经用户许可,或误导、欺骗用户卸载非恶意软件的行为。

恶意捆绑:指在软件中捆绑已被认定为恶意软件的行为。

恶意安装: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强制在用户电脑里安装其它非附带的独立软件。

备注:强制安装到系统盘的软件也被称为流氓软件。

其他侵犯用户知情权、选择权的恶意行为。

软件特点

采用多种社会和技术手段,强行或者秘密安装,并抵制卸载;

强行修改用户软件设置,如浏览器的主页,软件自动启动选项,安全选项;

强行弹出广告,或者其他干扰用户、占用系统资源行为;

有侵害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的潜在因素或者隐患;

与电脑病毒联合侵入用户电脑;

停用杀毒软件或其他电脑管理程序来做进一步的破坏;

未经用户许可,或者利用用户疏忽,或者利用用户缺乏相关知识,秘密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秘密和隐私;

恶意篡改注册表信息;

威胁恐吓或误导用户安装其他的产品。


软件分类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危害,困扰广大计算机用户的流氓软件主要有如下几类:


1.广告软件(Adware)

定义:广告软件是指未经用户允许,下载并安装在用户电脑上;或与其他软件捆绑,通过弹出式广告等形式牟取商业利益的程序。

危害:此类软件往往会强制安装并无法卸载;在后台收集用户信息牟利,危及用户隐私;频繁弹出广告,消耗系统资源,使其运行变慢等。

例如:用户安装了某下载软件后,会一直弹出带有广告内容的窗口,干扰正常使用。还有一些软件安装后,会在IE浏览器的工具栏位置添加与其功能不相干的广告图标,普通用户很难清除。


2.间谍软件(Spyware)

定义:间谍软件是一种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其电脑上安装后门、收集用户信息的软件。

危害:用户的隐私数据和重要信息会被“后门程序”捕获,并被发送给黑客、商业公司等。这些“后门程序”甚至能使用户的电脑被远程操纵,组成庞大的“僵尸网络”,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例如:某些软件会获取用户的软硬件配置,并发送出去用于商业目的。


3.浏览器劫持

定义:浏览器劫持是一种恶意程序,通过浏览器插件、BHO(浏览器辅助对象)、Winsock LSP等形式对用户的浏览器进行篡改,使用户的浏览器配置不正常,被强行引导到商业网站。

危害:用户在浏览网站时会被强行安装此类插件,普通用户根本无法将其卸载,被劫持后,用户只要上网就会被强行引导到其指定的网站,严重影响正常上网浏览。

例如:一些不良站点会频繁弹出安装窗口,迫使用户安装某浏览器插件,甚至根本不征求用户意见,利用系统漏洞在后台强制安装到用户电脑中。这种插件还采用了不规范的软件编写技术(此技术通常被病毒使用)来逃避用户卸载,往往会造成浏览器错误、系统异常重启等。


4.行为记录软件(Track Ware)

定义:行为记录软件是指未经用户许可,窃取并分析用户隐私数据,记录用户电脑使用习惯、网络浏览习惯等个人行为的软件。

危害:危及用户隐私,可能被黑客利用来进行网络诈骗。

例如:一些软件会在后台记录用户访问过的网站并加以分析,有的甚至会发送给专门的商业公司或机构,此类机构会据此窥测用户的爱好,并进行相应的广告推广或商业活动。


5.恶意共享软件(malicious shareware)

定义:恶意共享软件是指某些共享软件为了获取利益,采用诱骗手段、试用陷阱等方式强迫用户注册,或在软件体内捆绑各类恶意插件,未经允许即将其安装到用户机器里。

危害:使用“试用陷阱”强迫用户进行注册,否则可能会丢失个人资料等数据。软件集成的插件可能会造成用户浏览器被劫持、隐私被窃取等。

例如:用户安装某款媒体播放软件后,会被强迫安装与播放功能毫不相干的软件(搜索插件、下载软件)而不给出明确提示;并且用户卸载播放器软件时不会自动卸载这些附加安装的软件。

又比如某加密软件,试用期过后所有被加密的资料都会丢失,只有交费购买该软件才能找回丢失的数据。


6.其它

随着网络的发展,“流氓软件”的分类也越来越细,一些新种类的流氓软件在不断出现,分类标准必然会随之调整。

与病毒区别

计算机病毒指的是:自身具有、或使其它程序具有破坏系统功能、危害用户数据或其它恶意行为的一类程序。这类程序往往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够自我复制。正规软件指的是:为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工作、娱乐而开发,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的软件。

“流氓软件”介于两者之间,同时具备正常功能(下载、媒体播放等)和恶意行为(弹广告、开后门),给用户带来实质危害。 这些软 件也可能被称为恶意广告软件(adware)、间谍软件(spyware)、恶意共享软件(malicious shareware)。 与病毒或者蠕虫不同,这些软件 很多不是小团体或者个人秘密地编写和散播,反而有很多知名企业和团体涉嫌此类软件。该软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强行安装和对抗删除。很多用户投诉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安装,而其多种反卸载和自动恢复技术使得很多软件专业人员也感到难以对付,以至于其卸载成为大陆网站上的常常被讨论和咨询的技术问题。

软件发展

新的流氓软件可能并没有捆绑插件

新的流氓行为包括故意妨碍其他同类软件的使用

新的流氓软件强制使其安装到系统盘,用户没有选择权

新的流氓行为包括把自己的流氓行为说成是BUG,以来掩盖

律师说法

反流氓软件联盟支援律师黄锦深说,流氓软件的行径一旦形成犯罪,不容置疑应按刑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即可。但就其民事责任而言,我国在立法上仍是空白。黄锦深认为,流氓软件占用用户电脑内存、使CPU运行速度下降、占用硬盘容量,已侵犯了用户的财产权。但侵犯 财产权造成的损失怎么计算是个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了消费者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第八条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第九条规定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第十条规定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第十一条规定了赔偿权。如果电脑用户因使用流氓软件而遭受财产损失,显然可以适用第七、第十条;如果流氓软件是在电脑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安装,或劫持了浏览器,则可以适用第八、第九、第十条。黄锦深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以上法律规定并不是明确针对流氓软件而设。因此,社会期待尽快出台法规,还这一巨大市场的一片清静。

治理行动

2005年6月,北京市网络行业协会召开了中国首次防治流氓软件的研讨会。新浪、搜狐、网易、瑞星、江民等16家企业会后起草了《软件产品行为安全自律公约》。

2018年7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0款违法有害移动应用存在于移动应用发布平台中,提醒广大手机用户不 要下载这些违法有害移动应用软件,避免手机操作系统受到不必要的安全威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