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性傳播感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性傳播感染
圖片來自環球信息網

性傳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概念,指主要通過性接觸行為所發生的感染,還包括間接接觸傳播引起的感染。性傳播疾病是由性傳播感染引起的,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包括梅毒淋病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和艾滋病等。[1]

一般來說,性傳播感染途徑包括性接觸途徑和非性接觸途徑,其中性接觸途徑包括陰莖-陰道性交傳播、肛交傳播、口交傳播、性互慰傳播及其他性行為傳播,非性接觸途徑包括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及醫源性傳播。

性傳播感染可能對個人、後代、家庭以及社會都產生不良影響。而及時切斷性傳播感染途徑、進行諮詢和行為干預、在高危行為後及時檢測處理、接種疫苗或接受其他生物醫學干預可以預防性傳播感染。

我國《性病防治管理辦法》對主要的性傳播疾病進行了歸納,並規定了其防治與管理辦法,這些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目前,關於性傳播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性傳播感染途徑的風險差異、疫苗研發及治療、艾滋病病毒檢測等方面。

概念

性傳播感染(Sexuallytransmitted infection,STI)是指主要通過人與人的性接觸所傳播的感染,還包括間接接觸傳播引起的感染。常見的性傳播感染包括淋病奈瑟菌感染(淋病)、沙眼衣原體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蒼白螺旋體感染(梅毒)、陰道毛滴蟲感染(滴蟲病)、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生殖器皰疹)、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尖銳濕疣)、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些性傳播感染也可以通過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造成感染,如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與性傳播感染相關的概念有性病(Venereal diseases,VD)與性傳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性病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指通過生殖器官性交而傳播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軟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它們被稱為「經典性病」,也被叫做「花柳病」。

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與性行為相關的疾病統稱為性傳播疾病,並將性病家族成員擴大到20多個,增加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念珠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陰虱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等等 。這些疾病的病變不僅僅發生在生殖器部位,也可能對皮膚黏膜甚至全身其他器官組織造成傷害 [我國《性病防治管理辦法》(2012)規定,性傳播疾病是以性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的疾病,並將5種常見且危害性大的性傳播疾病列為重點防治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同時,衛生部根據疾病危害程度、流行情況等因素確定需要管理的其他性病也屬於《性病防治管理辦法》的管理範圍。

性傳播疾病是由性傳播感染引起的。性傳播感染的表現因病原體不同而有所差異。許多性傳播疾病感染後沒有明顯症狀,但沒有症狀並不意味着沒有危害,不能及時發現而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無症狀感染者同樣具有傳染性,可造成廣泛的性傳播感染而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我國,一般將「性傳播疾病」與「性傳播感染」均簡稱為「性病」,僅在相關學術材料中嚴格區分。

常見性傳播疾病

我國《性病防治管理辦法》將5種常見且危害性大的性傳播疾病列為重點防治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除此以外,艾滋病也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性傳播疾病。《性病防治管理辦法》中將艾滋病防治單獨列出,將其主要內容呈現在《艾滋病防治條例》(2019)中。

梅毒

梅毒分為初期、二期、三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體徵和症狀。

在一期梅毒階段,外生殖器可能會出現硬下疳,其發生率為2%~10%。早期表現為較小的紅色丘疹或淺表糜爛,數日內形成潰瘍。男性可能會在陰莖包皮、冠狀溝、龜頭等處發現一個單獨的潰瘍或多個潰瘍;而女性大多會在陰唇處發生潰瘍。這種潰瘍一般是硬而圓的,不會有疼痛感。

二期梅毒的症狀包括皮疹、淋巴結腫大和發熱。通常出現在感染後7~10周,或一期梅毒出現後的6~8周。皮疹看起來像粗糙的紅色或紅褐色斑點。無論是否接受治療,這個階段的症狀都會在2年內消退。但如果沒有接受正確的治療,感染將會進入潛伏期,甚至可能進入梅毒的第三期。

梅毒潛伏期是指沒有明顯梅毒體徵或症狀的一段時期。如果不接受治療,梅毒會在人體內持續2~4年,沒有任何跡象或症狀。

早期梅毒若未經治療或治療不規則,約有40%的患者會發展為三期梅毒。這一階段的傳染性小,也可能沒有傳染性。然而,當它發生時,會影響許多不同的器官及系統,包括心臟、血管、大腦和神經系統,甚至導致死亡。

淋病

淋病是一種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感染的常見性傳播疾病,在15~24歲的年輕人中最為常見。它能引起生殖器、直腸和咽喉的感染。

對於男性來說,常見的症狀有:小便時有灼燒感;尿頻、尿急;陰莖流出白色、黃色或綠色的分泌物。

女性的症狀通常比較輕微,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膀胱或陰道感染,但也有可能從一開始就比較嚴重。主要的症狀有:小便時有疼痛感或灼燒感;陰道分泌物增加;陰道出血。

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

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的症狀主要有:陰道(陰莖)分泌物異常、小便灼燒感、睾丸疼痛腫脹。這些症狀一般會在受到感染後幾周才會出現。事實上,大多數發生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的人不會產生症狀,但即便沒有任何症狀,它也會對生殖系統造成損害。

生殖器皰疹

生殖器皰疹(genital herpes,GH)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膚黏膜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復發性、難治癒的性傳播疾病。

主要的發病部位集中在生殖器及會陰部。男性多見於包皮、龜頭、冠狀溝和陰莖等位置;女性多見於大小陰唇、陰蒂、陰阜等位置。少見部位為肛周、腹股溝、股臀部及陰囊。

在臨床上,生殖器皰疹可分為原發性、復發性和亞臨床性三種類型。原發性生殖器皰疹即首次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潛伏期為2~14天,主要症狀是出現簇集或散在的小水皰,2~4天後破潰形成糜爛或潰瘍,後結痂自愈,常常伴隨着腹股溝淋巴結腫痛、發熱等全身症狀,病程一般為2~3周。復發性生殖器皰疹即原發皮損消退後1~4個月內病情復發,與原發皮損相似,但病情較輕,病程一般為7~10天,可間隔2~3周或月余復發多次。[2]有一部分感染者不會出現臨床表現,即亞臨床性生殖器皰疹。

尖銳濕疣

尖銳濕疣潛伏期一般為3周至8個月,平均為3個月,16~35歲發病率最高。尖銳濕疣常見於外生殖器濕潤處,如男性的冠狀溝、龜頭、包皮系帶兩側或包皮內側面,女性好發於大小陰唇、尿道口、陰蒂、陰道壁、子宮頸、會陰處等。

初發皮疹為淡紅色、淡褐色至深褐色突起或丘疹,逐漸發展為大小不等贅生物,呈乳頭樣、雞冠狀或菜花樣突起,表面凹凸不平,濕潤柔軟。大多數無自覺症狀,有時伴有輕度瘙癢、灼痛感等。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少數患者有異物感、瘙癢、燒灼感和壓迫感。

性傳播感染途徑

性接觸傳播感染

陰莖-陰道性交傳播

性傳播感染者的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存在大量的病原體,可在性交過程中通過破損的黏膜侵入機體,造成感染、引發疾病。

肛交傳播

肛交傳播的原理與陰莖-陰道性交傳播基本相同。但由於直腸與陰道解剖和生理特徵的差異,直腸在性交過程中更容易出現黏膜破損的情況,進而帶來更高的性傳播感染風險。

口交傳播

口交指用嘴、嘴唇或舌頭刺激性伴侶的陰莖、陰道、陰蒂或肛門及其周邊區域。在口交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性傳播感染,病原體可通過破損的口腔粘膜侵入機體造成感染。

性互慰傳播

性互慰指兩人或多人互相通過手或其他工具刺激對方生殖器而獲取性愉悅的過程。與他人共用未消毒處理的物品可導致性傳播感染。

其他性行為傳播

在一些性行為,如股間性交、指交、拳交及深吻中,也可能造成性傳播感染,但概率較小。一般認為,長時間的深度接吻及刷牙後接吻,特別是口腔粘膜有發炎、潰瘍等狀況時,有一定的傳染風險。

非性接觸傳播感染

血液傳播

某些性傳播感染可以通過血液進行傳播,若與他人共用注射器、輸入來源不明的血製品均可能造成性傳播感染。

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也是性傳播感染的途徑,如受艾滋病病毒、蒼白螺旋體、淋病奈瑟菌、單純皰疹病毒等感染的母親可能會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間,通過胎盤、產道及哺乳將疾病傳染給胎兒或嬰兒。

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在接觸日常生活用品如內褲、浴盆、浴巾、公共浴池等時,有一定幾率通過粘膜、破損的皮膚等造成性傳播感染。一般的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等不會導致感染。

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是一種特殊的血液傳播,當使用被病原體污染而未經徹底消毒的醫療器械時,就可能會導致性傳播疾病感染 。

性傳播感染的危害

對個人的危害

性傳播感染可以導致感染者罹患相關的性傳播疾病,可造成生殖器官甚至全身皮膚的病變。如治療不及時、不徹底,還可造成多種併發症和後遺症。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淋病)和沙眼衣原體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傳播感染是女性盆腔炎和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每年會造成57萬例宮頸癌和超過30萬例宮頸癌死亡。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生殖器皰疹)和蒼白螺旋體感染(梅毒)等性傳播感染可使艾滋病病毒感染風險增加3倍甚至更多。

此外,性傳播疾病會對患者造成心理創傷,尤其是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歧視、恐嚇,可能使患者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影響,甚至喪失生活信心。

對家庭的危害

性傳播感染很容易傳染給配偶。此外,被污染的生活用品還可將疾病傳染給家人,造成性傳播疾病在家庭內的傳播。由此常引發家庭風波、夫妻不和、乃至婚姻危機。

對後代的危害

性傳播感染的母嬰傳播可導致死產、新生兒死亡、低出生體重、早產、敗血症、肺炎、新生兒結膜炎和先天性畸形等結局。沙眼衣原體可引起新生兒眼結膜炎或肺炎等疾病,增加新生兒的死亡率。孕婦患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等同樣可傳染新生兒。據估計,2016年約有100萬名孕婦患有活動性梅毒,導致逾35萬例不良分娩結果,其中有20萬例死產或新生兒死亡。

對社會的危害

性傳播疾病的蔓延不僅損害病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其勞動能力,更會增加國家的經濟支出,有礙社會的發展。

性傳播感染的預防

切斷性傳播感染途徑

無保護的性行為是造成性傳播感染的最主要原因,為性傳播疾病病原體的侵入提供了巨大的漏洞,將大大增加性傳播感染的風險。此外,與他人共用注射器、輸入來源不明的血製品、傷口接觸他人血液等也將大大增加通過血液途徑感染的危險,同屬高危行為。因此在接觸他人血液時需要多加留意。

不與他人發生性交行為是避免性傳播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同時,在持續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安全套是預防性傳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可以較顯著地減少衣原體的感染率;安全套使用率每增加16%,衣原體感染率則減少50%。而正確使用安全套,減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率可達到近70%。

由於性傳播感染可以通過母嬰傳播途徑進行傳播,所以女性在懷孕前需要進行身體檢查,避免胎兒受到病原體感染。

諮詢和行為干預

諮詢和行為干預為避免性傳播感染和意外懷孕提供了初級預防手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全面性教育;性傳播感染和艾滋病病毒檢測前與檢測後諮詢服務;在安全性行為/降低風險方面開展諮詢,促進安全套使用;以重點人群(如性工作者、男男性行為者和注射吸毒者)為目標開展性傳播感染干預;與青少年需求相適應的性傳播感染預防教育和諮詢。此外,諮詢服務可增強人們識別性傳播感染症狀的能力,並提高他們求醫或鼓勵性伴求醫的可能性。

高危行為後及時檢測和處理

大多數性傳播感染的初期,由於症狀不明顯或不特異,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誤診,而未能獲得及時的檢測以發現感染並進行針對性的處理,直到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明顯症狀才引起注意。此時病原體已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給疾病的治療增加了難度,對感染者的預後和傳染病的防控都會造成負面影響。若能在高危行為發生後及時進行相關檢測,以發現感染並及時採用治療和控制措施(包括在確診前注射抗體、抗毒素等生物製劑進行被動免疫),就能有效改善感染者的預後甚至免於感染。

疫苗接種

在適當的時機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相應病原體的性傳播感染。對於一些研究程度相對深入的病原體,目前市面上已有針對性的疫苗提供,比如部分導致尖銳濕疣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可以通過接種HPV疫苗進行預防,當前市面上已有二價、四價、九價三種不同類型的疫苗,其適宜人群及接種程序有所不同。目前,多國正在推進生殖器皰疹和艾滋病病毒疫苗的研發工作,幾種候選疫苗已處在早期臨床開發階段。衣原體、淋病、梅毒和滴蟲疫苗還處在研發階段的早期。但要注意的是,接種過疫苗不等於一定不會被感染,堅持採取各項預防措施仍然是必要的保護手段。

其他生物醫學干預

可以採用一些生物醫學干預來阻斷性傳播感染,主要包括:(1)成年男性包皮環切和殺微生物劑:男性包皮環切可以顯著降低異性性行為導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對其他性傳播感染也有一定的保護和預防作用;(2)使用陰道殺微生物劑,目前常用的藥劑有替諾福韋凝膠,對2型單純皰疹病毒有一定效力,但其在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方面的效果尚不明確。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我國在性傳播感染的防治、管理和檢測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性病防治管理辦法》(2012)主要從性病範圍、診療要求等方面進行闡述,《遏制艾滋病傳播實施方案(2019~2022年)》和《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範》兩部文件則規定要加強艾滋病病毒檢測力度,避免更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性病防治管理辦法》(2012)

新修訂的《性病防治管理辦法》對管控性病的範圍、醫療機構開展性病診療服務要求、性病規範化診斷和治療、性病的疫情監測與報告要求及違法行為的具體情形和法律責任都作出了調整和明確規定。辦法所稱性病包括《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中的梅毒和淋病,我國重點防治的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以及衛生部根據疾病危害程度、流行情況等因素,確定需要管理的其他性病等。艾滋病則納入《艾滋病防治條例》管理,不再包括在本辦法中。軟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在我國的報告病例非常少,非淋菌性尿道炎中主要是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國際上已普遍將常見的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單獨納入重點防治、監測的性病。因此,在新修訂的《辦法》中刪除了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將非淋菌性尿道炎調整為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

《遏制艾滋病傳播實施方案》

《遏制艾滋病傳播實施方案(2019~2022年)》介紹了行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策略措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並規定了相關部門和機構的責任,以期解決當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遏制艾滋病性傳播上升勢頭,將疫情持續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範》

《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範(2020年修訂版)》的主要內容包括樣本的採集和處理、艾滋病病毒抗體抗原檢測、基於抗體的HIV-1新發感染檢測、HIV-1核酸檢測、艾滋病病毒感染檢測策略及流程、艾滋病病毒基因型耐藥檢測、CD4+和CD8+淋巴細胞檢測、HIV-1的分離培養10個章節及相關附表附件。其中,新增了監測流程總圖、監測樣本類型、自我檢測及傳遞監測流程、輸入性抗體核酸檢測及流程和HIV-2核酸檢測相關規範,優化了抗體檢測流程和不確定結果的隨訪要求,強化了核酸檢測的診斷價值和生物安全,完善了新發感染監測策略、核酸檢測策略、嬰幼兒診斷及各類監測報告。

《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

第九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衛生保健和營養指導,提供衛生保健服務。

衛生健康部門應當依法對未成年人的疫苗預防接種進行規範,防治未成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加強傳染病防治和監督管理,做好傷害預防和干預,指導和監督學校、幼兒園、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開展衛生保健工作。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機制。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以及精神障礙早期識別和診斷治療等工作。

垂直傳播的阻斷

對於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性傳播感染的母嬰垂直傳播,臨床已提出有效的阻斷方案,主要通過藥物治療來實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