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怕热,更怕吹出病,空调到底该不该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空调病 原图链结


这些天,大家还没做好迎接夏天的准备,各地气温竟然纷纷爆表,高温警报一次又一次拉响!带着几分犹疑,大家还是没有能抗拒空调的诱惑,贪凉之人甚至一宿一宿地躺在空调房。[1]

都说“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但许多夏天的病,也是空调给的。

原来还有一种病,叫做“空调病”?

鼻塞、乏力,像感冒又不是感冒,就是“空调病”吗?

不想病怏怏又割舍不下空调的人该怎么办?

“空调病”是种什么病

医学上其实并没有一种病叫做“空调病”,这是一个社会学的病名,通常与空调的不恰当使用有关。

如果一定要有个定义,那么“空调病”是指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温度太低、空间密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导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滋生,出现鼻塞、咳嗽、打喷嚏、头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说起症状,还要看各人的适应能力,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人是咳嗽、鼻塞、拉肚子,可能是身体突然由高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室内,无法很好地应对快速的温差变化出现的一些症状;有人是皮肤干、鼻腔干、喉咙干,这是因为空调吹出来的风湿度比较低,导致室内空气干燥,容易造成上呼吸道干燥,如果感觉不舒服的话,通常离开空调房就能缓解。

有的老人睡一宿空调房,第二天早上就出现口眼歪斜、关节僵硬,这可能是受凉导致的面神经炎和肌肉关节病变;有的孩子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引发过敏和哮喘一类的情况,那可能是空调长期未清洗引起的过敏。[2]

人们中招的三大原因

至于为什么会患上“空调病”,往往是多个因素纠缠在一起。比如引发过敏,通常这个人本身就是过敏体质,呆在空调房里就容易出现过敏等不适情况。

“空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空气湿度下降,干燥的环境导致眼睛干涩、嘴唇干。夏季穿衣少,身体皮肤裸露面积大,即使不出汗,也会散失大量的水分。再就是呼吸时,吸入的是干燥的空气,呼出的几乎是饱和的湿气,身体散失的水分增加,鼻黏膜、气管黏膜就会变干,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严重时感冒病毒、细菌等就会乘虚而入。

二是:使用空调的房间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风量小、长时间不开窗、阳光不足,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据统计,在空调密闭室内5小时~6小时后,室内氧气下降13.2%,大肠杆菌升高1.2%,其他呼吸道有害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三是:使用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大,机体适应不良,容易造成人体生物节律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儿童、老人以及体弱多病的病人,因为机体调节功能差,更容易出现不良症状,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防治“空调病”的要诀

“空调病”多发生于夏季。呼吸道、关节肌肉、神经系统最易受累。“空调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要诀请收下:

做到尽量少开空调,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适量流汗。

建议开空调的房间室温恒定在26摄氏度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冷热剧烈相搏,易伤身致病。

对办公一族来说,不妨常备披肩。电脑前书写、打字等长时间端坐的工作人员,需适当增添穿脱方便的衣服。穿裙女性则应在膝部覆巾予以保护,同时注意间歇站起活动片刻,以增进人体末梢血液循环。

千万不要一直呆在开空调的房间内,可利用早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一些户外活动。适当运动锻炼,流点汗,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空调病”的预防。

婴幼儿和老人免疫系统稳定性差,抵抗力弱,直接对着空调吹或频繁出入空调房间,更易患上“空调病”。夏季孩子放假在家,经常吃冷饮,肠道内外都被“冷”控制着,容易导致胃肠运动减弱,又拉又吐到医院就医的孩子不在少数。所以家长一定要适当控制。

使用空调前,别忘了清洗

空调是夏天防暑降温的必备,但也是细菌滋生的摇篮。

长时间不清洗的空调会有很多积灰,细菌、病毒最喜欢藏在污垢丛中,在使用空调时就会从出风口吹出,随着呼吸被人体吸入,所以使用空调前别忘了给空调做一次彻底的清洁卫生。

家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还要增加空气湿度,把湿度控制在40%~60%是最合适的。这一湿度下,病原体致病力、传播能力会迅速下降。而空气湿度适宜,人体也会感到更舒适。同时记得叮嘱孩子多喝水,补充水分。

如果孩子吹空调出现发热现象,当腋温不超过38.5℃时,可在家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温水泡澡、热水泡脚,冰袋敷于额头、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等;当腋温超过38.5℃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掌握了以上这些知识点,你就会明白,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放着空调不敢开,而是——

枯藤,老树,昏鸦

空调,wifi,西瓜

葛优同款沙发

夕阳西下

你就往那一趴……  

视频

参考文献

  1. https://www.kepuchina.cn/health/yyjh/2/202006/t20200624_1634494.shtml科普中国-健康中国
  2. 作者: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 沈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