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上人草書歌一本作王邕詩今從統簽另編
《懷素上人草書歌一本作王邕詩今從統簽另編》是一首古詩,詩歌是中華數千年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中國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含蓄,生動凝練。氣氛只用寥寥數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隻語就可表達。
“ |
衡陽雙峽插天峻,青壁巉巉萬餘仞。此中靈秀眾所知, 草書獨有懷素奇。懷素身長五尺四,嚼湯誦咒吁可畏。 銅瓶錫杖倚閑庭,斑管秋毫多逸意。或粉壁,或彩箋, 蒲葵絹素何相鮮。忽作風馳如電掣,更點飛花兼散雪。 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 君不見張芝昔日稱獨賢,君不見近日張旭為老顛。 二公絕藝人所惜,懷素傳之得真跡。崢嶸蹙出海上山, 突兀狀成湖畔石。一縱又一橫,一欹又一傾。 臨江不羨飛帆勢,下筆長為驟雨聲。我牧此州喜相識, 又見草書多慧力。懷素懷素不可得,開卷臨池轉相憶。 |
” |
— [唐代]王雝 |
目錄
詩歌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1]」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2]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 ↑ 人文課堂 |《詩經》的「六義」是什麼意思?,搜狐,2019-09-24
- ↑ 劉勰和他的《文心雕龍》,搜狐,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