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秦娥·詠桐 李清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4月27日 (六) 15:56 由 Xpq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忆秦娥·咏桐'''<br><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3…”)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憶秦娥·詠桐
圖片來自搜狐網

憶秦娥·詠桐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詞人立筆高閣之外,描寫登樓所見所聞,並將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她轉筆高閣之內,描寫登樓所思所感,並將所見之景繪入其中。全詞兩片均不脫出寫情繪景、寓情於景、情景交加的詩詞三昧,寫得極為高妙,體現了詞人非凡的藝術才華

原文

李清照〔宋代〕

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譯文

登臨高樓,只見山巒縱橫,空曠的原野籠罩在輕薄的煙霧中,煙霧中又滲透着落日的最後一縷餘輝,烏鴉反巢,鴉聲消逝,遠處又隱隱傳來了軍營中號角聲。

薰香燃盡,美酒飲完,這光景令人內心好不悲苦淒切。陣陣秋風吹落那一片片梧桐枯葉,梧桐葉落,又是一片秋景蕭瑟,又讓人總是滿懷的孤獨、冷落。

賞析

  本首詞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南渡之後,李清照遞遭家破人亡、淪落異鄉、文物遺散、惡意中傷等沉重打擊,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離亂等慘痛事實。這首《憶秦娥》就是詞人憑弔半壁河山,對死去的親人和昔日幸福溫馨生活所發出的祭奠之辭。上片作者立筆高閣之外,描寫作者登樓所見所聞,並將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轉筆高閣之內,描寫作者登樓所思所感,並將所見之景繪入其中。全詞兩片均不脫出寫情繪景,寓情於景,情景交加的詩詞三昧,寫得極為高妙,體現了作者的藝術才華。

  上片寫登臨高閣的所見所聞。

  起句「臨高閣」,點明詞人是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她獨佇高閣,憑欄遠眺,撲入眼帘的是「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象:起伏相疊的群山,平坦廣闊的原野,籠罩着一層薄薄的煙霧,煙霧之中又滲透着落日的最後一縷餘輝。疊句「煙光薄」加強了對這種荒涼、蕭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淒涼、壓抑的氣氛,進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是作者的所見所聞。烏鴉是被人們厭惡的鳥類。它的叫聲總使人感到「淒悽慘慘」,尤其在蕭條荒涼的秋日黃昏,那叫聲會顯得更加陰森、悽苦。鴉聲消逝,遠處又隱隱傳來了軍營中的陣陣角聲。這悽苦的鴉聲,悲壯的角聲,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淒曠、悲涼,給人以無限空曠的感受,意境開闊而悲涼。不難看出,這景物的描寫中,融注着作者當時流離失所,無限憂傷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寫了在這種景色中自己抑鬱孤寂的心情。

  「斷香殘酒情懷惡」全詞只有這一句直接寫「情懷」,但它卻是貫穿和籠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與此密切相關。「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色,使詞人倍感「情懷惡」,而「情懷惡」更增添了秋日黃昏的蕭索冷落。「斷香殘酒」四字,暗示出詞人對以往生活的深切懷戀。在那溫馨的往日,詞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歸路」。而此時卻香已斷,酒亦殘,歷歷舊事皆杳然,詞人的心情是難以言喻的;一個「惡」字,道出了詞人的不盡苦衷。

  「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那陣陣秋風,無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黃而碩大的葉子,風聲、落葉聲使詞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憂傷了。疊句「梧桐落」,進一步強調出落葉在詞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響。片片落葉象無邊的愁一樣,打落在她的心上;陣陣風聲,象鋒利的鋼針扎入她受傷後孱弱的心靈。這裡既有國破家亡的傷痛,又有背井離鄉的哀愁,那數不盡的辛酸,一下子都湧上了心頭。作者寫到這裡,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詞驟然從「又還秋色」的有聲,轉入了「又還寂寞」的寂靜之中。這「靜」絕非是田園牧歌式的寧靜,而是詞人內心在流血流淚的孤寂。「又還秋色,又還寂寞」,說明詞人對秋色帶來的寂寞的一種厭惡和畏懼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無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溫暖與熱鬧,同時也似乎表明她失去親人、故鄉的寂寞心情。長期積鬱的孤獨之感,亡國亡家之痛,那種種複雜難言的心情,都通過淡淡的八個字,含蓄、深沉地表現了出來。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於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

鑑賞

  此詞,寫作者登閣眺望及孤寂之感。心與物融,情與景合。兩個「又還」,加重了淒涼哀郁的色彩,加深了主題的表達。

  詞開始創造了一個視野廣闊的莽莽蒼蒼的世界。「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的陡然,從而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濛濛的薄霧籠罩着。「煙光薄」的淒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塗在讀者的心上。

  「煙光」三句,女主人站在高閣之上,看到從遙遠的群山和平坦的原野上歸飛的烏鴉,她的心無限的惆悵,想起了遠離身邊的心上人尚未歸來。這時又聽到黃昏畫角的哀鳴,在群山和原野中迴蕩,猶覺黯然神傷。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寫黃昏的景象,使畫面產生了動感。上片寫女主人在高閣上眺望所見。由人及物。

  換頭,「斷香殘酒情懷惡」,轉由物及人,寫室內的環境和女主人情懷的惡劣。室內熏爐里的香料已經燒盡,不再續添,仍然沒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愁緒依然未減。「西風催襯梧桐落」,秋風陣陣襲來,梧桐樹的葉子隨之飄落。頗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慘氣氛。

  下片,寫女主人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結句用兩個「梧桐落」,渲染了淒涼的氣氛,襯託了女主人悲愴的心境。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這是以小見大的寫法,由梧桐葉落,而知天下秋聲。劉熙載《藝概》說:「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排遣一下心中的繾綣離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傷的秋色。江山凌肅,花木飄落,不僅不會消愁,反而會更增悲哀。於是,還要繼續在屋內悶坐,形影相弔,一片死寂。至此,她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也便躍然紙上了。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於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蘊涵深廣。

  細繹全詞,畫面是那樣慘澹、蕭颯,情感又是那樣凝重、沉痛,與作者早期那些抒寫相思之情的哀婉卻不失明麗的詞作有着不同的韻味,因而視之為後期的作品,或許並無武斷之嫌。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所作之時,有以為作於作者南渡之前,有以為作於作者南渡之後;關於此詞的所作之意,有以為作者悼亡亡夫之詞,有以為作者相思其夫之詞,皆是莫衷一是,殆已不可切考。

簡析

  此詞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詞人立筆高閣之外,描寫登樓所見所聞,並將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她轉筆高閣之內,描寫登樓所思所感,並將所見之景繪入其中。全詞兩片均不脫出寫情繪景、寓情於景、情景交加的詩詞三昧,寫得極為高妙,體現了詞人非凡的藝術才華。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