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必要的幻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解码假象生产之技艺

◆叩问乱花迷眼时代重寻真相的可能

在《必要的幻觉》中,乔姆斯基以美国大型媒体为例,系统梳理了资本主义政治系统中大众媒介的表现及其运行逻辑,指出其 如何借由微妙的报道和阐释技巧,制造出民主与中立性的幻象。这些隐秘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软性遏制了公众对权力的干涉,进而在民主形式表面未受破坏的遮羞布下,剥夺了民主政治机构的实际权责。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宣传模型,并引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诸多国际大事件——越战、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中美洲政党斗争——的相关报道,对施用双标、创制“新语”、操纵言论议程的种种手段逐一举证说明。有必要指出的是,新闻研究机构和知识分子群体在其中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乔姆斯基期望通过他的媒介批评分析,增强公民在文化上的自我防卫,也呼吁媒体为公民提供更具实质意义的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途径,为更深入的民主打下基础。

一位将流丽的语言风格与强大的智识水平完美结合的论辩家,他是每一个关心公共事务的人都绕不开的观察者。

——爱德华·萨义德 文学理论家、批评家

★为什么我们应当关心媒体?

媒介批判在乔姆斯基逾半个世纪引人瞩目的公共论辩中宛如一个支点。这不仅仅因为它揭示了一系列政治外交事件在话语层面的博弈,更要紧的是,无论是谈论权力之手在媒介实体中得以施展的形态,抑或思索新闻和宣传信息在公共政治生活中造成的切实影响,问题无不指向民主的本质。

若被偏见和无知所裹挟,则谈公义将失去意义。

★乔姆斯基有关媒体与权力关系问题的一次系统梳理。

借助梅西讲座的契机,乔氏将其有关媒体问题的思考做了一次层次清晰的整理和呈现,一方面进一步阐发了成型于不久前的“宣传模型”理论,又配以实例,条分缕析地讲述了那些一脉相通又各具“巧思”的幻觉的制造术,并反思了知识分子在民主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角色。

★追本溯源,认知信息与心理的双重盲区。

乔姆斯基将谬误的源头回溯到媒体结构、新闻生产乃至受众心理的不同环节,因而我们从中得以获得的不仅是那些重大事件中失落的面向,还有指向其所以然的颇具启发的解释:遵从一个“正确的”议程所需付出的努力,显然比与权力对抗要小得多;而在广告之间的三分钟间隙,或700字的文章中,你很难举出让人信服的观点和证据,来表达新鲜的思想或惊人的结论。

★锐利,谨严,有如逻辑体操般充满魅力的乔氏反讽。

强烈的立场和冷静的论述,在乔姆斯基的论说中历来是一组鲜明且意义重大的对照。一方面,全书以数据、事实、史料为据,事件、评论一一标示出处并详加注释;另一方面,译文力求还原作者犀利冷峻的文风,保留了原文千回百转的乔氏长句和反讽,读之倍感酣畅。

★那个无法回避的“永远的异见者”。

数十年争议傍身,但即使是不认同他的立场的人,也不得不回应他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以这种方式,他成为那个“隐藏在各式外衣之下的强权政治的zui持之以恒的批评者”;也正是因这种缘由,他的论述成为我们避免盲目、抵制偏见诱惑的一针有力的清醒剂。

作者简介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 )

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及社会活动家,麻省理工学院荣休教授,在语言学、心理学、政治学、传媒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社会活动家的乔姆斯基被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方面最富影响力的左翼批评家,在《山姆大叔到底要干什么 》(What Uncle Sam Really Wants)、《恐怖主义文化》(The Culture of Terrorism)、《制造共识》(Manufacturing Consent)[与 E. S. 赫尔曼(E. S. Herman)合著]、《媒体控制》(Media Control)、《9-11》及《霸权还是生存》(Hegemony or Survival)等著作中,乔姆斯基广泛讨论了战争、恐怖主义、道德和政治意识形态等话题。

译者

王燕 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与修辞学博士,从事教育、写作和翻译。

原文摘录

在一个又一个的例子中,我们发现,顺从是最容易的方法,是通往特权和声誉的途径;持有异议会付出沉重的个人代价,甚至在一个没有诸如暗杀小组、精神病监狱或灭绝营这些控制手段的社会当中也是如此。媒体结构本身的设计就是为了诱导对既定观念的顺从。在广告之间三分钟的间隙,或在700字的文章中,你很难举出让人信服的观点和证据来表达新鲜的思想或惊人的结论,而顺从地重复那些受欢迎的老生常谈则容易得多。 在主流媒体中,对于爱国主义假设的潜在质疑基本不可能存在。即使被允许公开表述,且有充足的证据支持一一在这种情况下这并非难事一这种质疑也会被当作一种意识形态的狂热和荒谬遭到驳回。 在一个又一个的例子中,我们发现,顺从是最容易的方法,是通往特权和声誉的途径;持有异议会付出沉重的个人代价,甚至在一个没有诸如暗杀小组、精神病监狱或灭绝营这些控制手段的社会当中也是如此。媒体结构本身的设计就是为了诱导对既定观念的顺从。在广告之间三分钟的间隙,或在700字的文章中,你很难举出让人信服的观点和证据来表达新鲜的思想或惊人的结论,而顺从地重复那些受欢迎的老生常谈则容易得多。

书评

当中东的战火再一次点燃,巴以之间的恩恩怨怨又重新被打捞出来以作为理解局势的入口。然而我们或许只需稍加用心地多留意几篇,便不难发现即使是看似历史钩沉的文字,也隐隐约约地呈现着不尽相似的面向,更不用说那些针对冲突现实的即时报道,显而易见地体现出立场各异的表达。

1988年时,诺姆·乔姆斯基便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台的演讲中,揭露过这种微妙的叙述技巧与隐秘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操控。从巴以冲突、越战到中美洲政党斗争、印尼骚乱再到美国及其附庸国在联合国的各种投票情况,美国大型媒体一次次地在民主与中立的幻象伪装下,施用双标、创制“新语”、操纵言论议程等种种手段大肆宣扬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和诡辩。

看似有宪法保护新闻自由的媒介传播,事实上只是在政商利益所划定的范围内讲话,至多踏足一些表面的纷争而已,以确保任何针对现有特权和权力的挑战在形成和壮大之前就已转向。他们不仅成为政府宣传的帮手,更是保障“民主制度”警觉的保卫者——泛滥的民主只会带来民主危机,“如果民主要得以生存,普通大众就必须受到压制,回到传统的麻木、顺从状态。”

《必要的幻觉:民主社会中的思想控制》[美]诺姆·乔姆斯基 著,王燕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也正是在这种信念之下,新闻研究机构和知识分子群体在制造“必要的幻觉”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并不一定是在有意识的欺骗,而是相信自己在为共公共事业的需要而服务、在为进一步健全具备自我调整能力的制度而做着贡献。而这,大抵尤其值得警醒和担忧。

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乔老爷的这番痛心疾首和正义直言,丝毫没有多么石破天惊或者振聋发聩。但其实,意识形态性的批判并不等同于深入肌理的思想剖析,更重要的是乔姆斯基的批判建立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价值基础之上、也指向着一个完全不同的理想标的。同时,在世界性的民粹情绪高涨、反智主义抬头的当下,乔姆斯基的思考不仅有可能无法被正确理解,反而可能被当成另一种武器。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