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德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

2009年4月19日,中国德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这座天然的破火山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人类研究中生代火山的一座宝库。 [1]

目录

主要概况

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与永泰县、仙游县三县交界处,地处戴云山脉中段,主峰海拔1782米,由石牛山、岱仙、浐溪3个景区组成。

石牛山是一座复活式破火山,它代表了东南沿海白垩纪最后一期的火山喷发,其类型、规模、内容等方面在中国乃至全球均具有典型代表性,蕴含了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相互作用及深部作用过程的重要信息,可为研究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提供火山学与岩石学的证据。石牛山火山产物涵盖了不同岩相的岩石,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火山构造学等学科的天然博物馆;它一系列的典型地质遗迹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是一座天然的破火山立体模型。

研究显示,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还包括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积地貌、晚白垩纪石牛山组层型剖面、粒状碎斑熔岩、潜火山岩的垂直分带及瀑布、溪流等。

石牛山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是大自然恩赐人类的重要遗产。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将建设成集地质科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更好地展示地质奥妙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发挥科普宣传的重要作用,打造成海峡西岸生态休闲旅游区。

石牛山2003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公园”称号,2005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成为我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简介

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的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浙闽粤火山岩带的中段,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程中,经历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火山岩、潜火山岩及火山构造等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构成区内较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并发育丰富的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美学价值的地质景观。主要地质遗迹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积地貌、石牛山复活式破火山口、晚白垩世石牛山组层型剖面、粒状碎斑熔岩、潜火山岩的垂直分带及瀑布、溪流。

石牛山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在国内同类型岩石地貌相比极为特殊,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一大奇观:槽脊相间相连,臼穴遍布,象形石栩栩如生。该类型地貌对于丰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全球古近纪以来地壳运动、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等,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粒状碎斑熔岩系由福建地质工作者首先发现并命名的一类特殊火山岩;石牛山复活式破火山机构火山岩相发育、岩石类型众多、环状放射状断裂发育,代表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动衰亡阶段的最后一期火山喷发,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其类型、规模、内容等方面在我国乃至全球均具有典型代表性,是人类研究中生代火山的一座宝库。

它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的杰出代表,可为研究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提供火山学与岩石学的证据;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火山构造学等学科的天然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素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闻名,有龙泉洞、飞凤石、老龟征途等景点百来处。山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红豆杉与数十种国家珍贵树种郁郁葱葱,山中名观——石壶祖殿是闽台两地的道教圣地,流传着甚为广泛的神奇故事。极顶看日出,云蒸霞蔚,是看日出的绝佳地方,2001年元月1日6时47分,福建省第一缕新世纪曙光就照耀在顶峰“演法台”上。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蔡尚思教授誉之为“天下第一奇石山”。

石牛山是个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构成丰富多姿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加上人们赋予种种的神话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有的直削悬立如碑坊,如城门,有的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飞凤等各种动物。这里洞群密布,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曲折。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永泰道人张自观、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闽清道人章朗庆曾在此斗魈魅。岩石上数十处的脚印、指印以及剑插石、铁砧石、洗剑泉、石面盆、演法自等遗迹。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揭碑开园,对德化县做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提升该县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德化县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