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徐渭简介:徐渭墨葡萄图欣赏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墨葡萄图

来自网络的图片

徐渭简介:徐渭墨葡萄图欣赏徐渭(1521年—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1]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墨葡萄图》最能代表徐渭的大写意花卉风格。图中纯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形象生动。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恰如其分的结合。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一种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徐渭笔下的葡萄,浓淡相间的墨点散落藤间,那淋漓欲滴的画法,直似雨后葡萄,徐渭善写雨后景象,认为那种墨气淋漓的感觉可得人间三昧。


徐渭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随意涂抹点染,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用笔似草书之飞动,任乎性情,“湿”趣横生,淋漓酣畅至极,彰显着朴拙顽强的生命力

此为徐渭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

艺术风格:徐渭的墨葡萄图采用了写意画法,画面清新、奔放、简练,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他运用干笔、湿笔、破笔等多种笔法,将墨色变化运用得恰到好处,形成了茂密的葡萄藤与果实,展现了浓厚的自然气息。

构图:墨葡萄图以纸本墨笔为材料,画幅尺寸为 116.4 厘米×64.3 厘米。画面中,一枝垂挂的葡萄藤上果实累累,与繁茂的藤叶相互映衬。构图富有层次感,空间布局合理,使观者感受到丰富的视觉体验。

寓意:徐渭在墨葡萄图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寓意。葡萄寓意丰收和吉祥,而葡萄藤则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持续不断的创作激情。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徐渭晚年不得志的失落之感,以及他对人世间的感慨与淡泊。

诗句:徐渭将诗与画相结合,诗画相得益彰。画中的诗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他的郁闷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表现力。

墨葡萄图作为徐渭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绘画技巧和寓意深刻的内涵,使得这幅作品成为明代写意花卉画的典范,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目录

 [隐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