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鏡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彭鏡毅(1950年6月30日-2018年5月1日),台灣植物分類學家,專門研究秋海棠,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全球約有1,800多種秋海棠,彭鏡毅用了30年的時間為台灣收集了500多種,收藏量可以說是全球之冠。他的團隊更發表80多種新種,這些秋海棠不但具有研究價值,更蘊藏園藝、藥用等多方面潛力,是台灣產業的未來希望。在彭鏡毅之前,台灣沒有人以採集栽培的方式進行秋海棠研究。 中研院研究員鍾國芳表示,彭鏡毅的研究釐清了亞洲秋海棠的分類,因為這樣的分類,讓秋海棠的保育變得更可行。以台灣為例,在未研究前台灣秋海棠的分佈、豐富度都不清楚,也就談不上如何保育了,研究完成後,自然可進行保育及應用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胡維新博士曾跟隨彭鏡毅30年。他說,眾所周知的荷蘭出口鬱金香,台灣的蝴蝶蘭也享譽國際,彭鏡毅的研究更是台灣花卉產業的寶礦。 著作:《為愛走天涯 踏覓秋海棠》、《植物學中英百科圖典》、《植物學百科圖典2015全新修訂版》。 彭鏡毅博士 Dr. Ching‐I Peng (1950.06.30~2018.05.01)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系學士1968年9月~1972年6月 國立台灣大學植物學系碩士1974年9月~1976年6月 美國華盛頓大學(密蘇里州聖路易市)生物系博士1978年8月~1982年5月 經歷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15年8月退休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博物館主任2005年1月~2015年7月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系統分類暨生物多樣性資訊專題中心執行長2004~2008年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87年8月~2004年12月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主任1982~1995、1998~1999、2003~2004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1982年12月~1987年7月 美國密蘇里植物園ResearchAssociate1982年5月~12月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助理1978年1月~1978年7月 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楊梅分所研究助理1976年7月~1977年12月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兼任副教授1983~1984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兼任副教授1986~1987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兼任教授1987~1989年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兼學術副館長1995年12月~1997年12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術副館長兼代館長1996年9月~1997年10月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系合聘教授2002~2016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