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彭海琳 |
彭海琳,男,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從事材料物理化學與納米器件研究,發展了高遷移率二維材料(石墨烯、拓撲絕緣體、金屬氧硫族材料)的製備科學及器件應用研究。
發表SCI論文200餘篇(含Science和Nature子刊20餘篇),被引用逾20000次,連續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榜單。授權專利50餘項和申請專利50餘項,撰寫中文專著兩部。近年來在國際及雙邊重要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60餘次,籌劃和組織國際和雙邊會議10餘次。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012年獲國家首批優秀青年基金,2012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任國家973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首席科學家,獲2015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7年Small青年科學家創新獎、2017年MRS Singapore ICON-2DMAT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7年第二十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教育部青年科學獎、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年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21年獲"科學探索獎"。
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院長[2],兼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長、九三學社北京大學三支社主委、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市第十一屆青聯委員、中國化學會納米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科學通報》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編委或顧問編委。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院長
民 族 ---- 漢族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獲Small青年科學家創新獎,2021年獲第三屆"科學探索獎"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北京大學
職 稱 ---- 教授
學 位 ---- 博士
人物簡介
彭海琳,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物理化學,材料物理化學 , 納米材料化學與器件研究。
學術簡歷
1996.9-2000.7,吉林大學化學系,學士
2000.9-2005.7,北京大學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
2005.11-2009.6,美國敬駝 斯坦福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後
2009.6-2014.7,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束龍屑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4.8至今, 北京大學化格坑滲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和興趣
從事納米材料化學與能源納米技術研究,關注能源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光電器件與光(電)催化轉化:
二維材料(石墨烯、拓撲絕緣體、二維硫/氧族半導體)的控制生長、化學改性、異質結構與光電器件
高效光(電)催化轉化中的新材料及其調控規律研究
納米材料在柔性電子學、量子調控和能源領域應用基礎研究
教授課程
納米化學、結構化學小班課 、 《物理化學實驗》
研究方向
物理化學,材料物理化學 , 納米材料化學與器件
人物履歷
湖南湘鄉人,1996年畢業於長沙市一中省理科實驗班,2000年獲吉林大學化學學士, 2005年獲北京大學理學博士,2005-2009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材料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6月到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學院工作,歷任副教授、教授與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1年)、國家首批優秀青年基金(2012年)、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國家973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首席科學家(2014)、獲2015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7年Small青年科學家創新獎、2017年MRS Singapore ICON-2DMAT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7年第二十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8年教育部青年科學獎、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年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院長,九三學社北京大學三支社主委,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市第十一屆青聯委員。兼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副院長 、歷任BGI標號石墨烯研究部部長及BGI石墨烯器件技術研究部部長,擔任中國化學會納米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石墨烯科技創新專項技術諮詢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石墨烯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關村石墨烯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科學通報》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學術期刊的編委或顧問編委。
科研成果
主要從事二維材料物理化學研究,發展了高遷移率二維材料(石墨烯、拓撲絕緣體、金屬氧硫族材料)的製備科學及器件應用研究。聚焦化學新材料的精準合成和表界面物理化學中具有挑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致力於解決新型高遷移率二維材料(硒氧化鉍旋翻朵Bi2O2Se、拓撲絕緣體、石墨烯)的精準合成與關鍵界面結構調控問題,率先開發了一類全新的超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材料硒氧化鉍Bi2O2Se,實現了其二維單晶晶圓化學氣相沉積製備和分子束外延生長以及表界面調控,構築了首例高κ自然氧化物柵介質基高性能二維場效應晶體管和邏輯門器件,為未來高速電子器件和集成電路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材料選擇;建立和發展了拓撲絕緣體二維結構的合成方法學,實現了首例拓撲絕緣體二維陣列的製備,首次觀測到拓撲絕緣體的AB量子干涉效應,並開拓了拓撲絕緣體在柔性透明電極的應用;與合作者實現了炒匙只訂高品質石墨烯薄膜的精準快速合成和規模化製備,研製了石墨烯連續生長和4英寸超平整石墨烯單晶晶圓生長裝備,開發了高性能石墨少芝櫃希烯光電器件和超潔淨石墨烯透射電鏡載網。這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眾多課題組的廣泛關注和跟蹤研究,有力地推動了二維材料與器件研究領域的發展。
已發表SCI學術論文200餘篇(含Science和Nature子刊20餘篇,JACS/Nano Lett./Adv. Mater./Angew. Chem./PRL80餘篇),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多次被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Materials,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hemistry, C&E News, SLAC, PhysOrg等正面報道。論文被引用逾20000次,連續入選"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榜單。授權專利50餘項,撰寫中文專著兩部。近年來,在國際及雙邊重要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60餘次,連謎戰籌劃和組織國際和雙邊會議10餘次。
所獲榮譽
2021年9月,獲第三屆"科學探索獎"[3]。
2017年Small青年科學家創新獎(Small Young Innovator Award)授予了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以表彰他在高遷移率二維晶體材料與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中國科學與技術大學的余彥教授也獲此殊榮。
參考來源
- ↑ 彭海琳 副院長 石墨烯器件技術研究部部長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 ↑ 北京大學彭海琳教授團隊:二維Bi2O2Se,下一代電子工業的新興材料平台 ,騰訊, 2021-09-09
- ↑ 九三學社社員彭海琳馬仁敏陳蓉獲2021年「科學探索獎」 ,九三學社,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