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彭海琳 |
彭海琳,男,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从事材料物理化学与纳米器件研究,发展了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金属氧硫族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器件应用研究。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含Science和Nature子刊20余篇),被引用逾20000次,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专利50余项和申请专利50余项,撰写中文专著两部。近年来在国际及双边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60余次,筹划和组织国际和双边会议10余次。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任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获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Small青年科学家创新奖、2017年MRS Singapore ICON-2DMAT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7年第二十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2],兼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三支社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科学通报》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编委或顾问编委。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民 族 ---- 汉族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获Small青年科学家创新奖,2021年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北京大学
职 称 ---- 教授
学 位 ---- 博士
人物简介
彭海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 , 纳米材料化学与器件研究。
学术简历
1996.9-2000.7,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士
2000.9-2005.7,北京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
2005.11-2009.6,美国敬驼 斯坦福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
2009.6-2014.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束龙屑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8至今, 北京大学化格坑渗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和兴趣
从事纳米材料化学与能源纳米技术研究,关注能源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光电器件与光(电)催化转化:
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二维硫/氧族半导体)的控制生长、化学改性、异质结构与光电器件
高效光(电)催化转化中的新材料及其调控规律研究
纳米材料在柔性电子学、量子调控和能源领域应用基础研究
教授课程
纳米化学、结构化学小班课 、 《物理化学实验》
研究方向
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 , 纳米材料化学与器件
人物履历
湖南湘乡人,1996年毕业于长沙市一中省理科实验班,2000年获吉林大学化学学士, 200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2005-200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6月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获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Small青年科学家创新奖、2017年MRS Singapore ICON-2DMAT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7年第二十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三支社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兼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副院长 、历任BGI标号石墨烯研究部部长及BGI石墨烯器件技术研究部部长,担任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石墨烯科技创新专项技术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石墨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科学通报》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物理化学研究,发展了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金属氧硫族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器件应用研究。聚焦化学新材料的精准合成和表界面物理化学中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致力于解决新型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硒氧化铋旋翻朵Bi2O2Se、拓扑绝缘体、石墨烯)的精准合成与关键界面结构调控问题,率先开发了一类全新的超高迁移率二维半导体材料硒氧化铋Bi2O2Se,实现了其二维单晶晶圆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和分子束外延生长以及表界面调控,构筑了首例高κ自然氧化物栅介质基高性能二维场效应晶体管和逻辑门器件,为未来高速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材料选择;建立和发展了拓扑绝缘体二维结构的合成方法学,实现了首例拓扑绝缘体二维阵列的制备,首次观测到拓扑绝缘体的AB量子干涉效应,并开拓了拓扑绝缘体在柔性透明电极的应用;与合作者实现了炒匙只订高品质石墨烯薄膜的精准快速合成和规模化制备,研制了石墨烯连续生长和4英寸超平整石墨烯单晶晶圆生长装备,开发了高性能石墨少芝柜希烯光电器件和超洁净石墨烯透射电镜载网。这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引起了全世界众多课题组的广泛关注和跟踪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二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发展。
已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含Science和Nature子刊20余篇,JACS/Nano Lett./Adv. Mater./Angew. Chem./PRL8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多次被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Materials,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hemistry, C&E News, SLAC, PhysOrg等正面报道。论文被引用逾20000次,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专利50余项,撰写中文专著两部。近年来,在国际及双边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60余次,连谜战筹划和组织国际和双边会议10余次。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3]。
2017年Small青年科学家创新奖(Small Young Innovator Award)授予了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以表彰他在高迁移率二维晶体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的余彦教授也获此殊荣。
参考来源
- ↑ 彭海琳 副院长 石墨烯器件技术研究部部长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 ↑ 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二维Bi2O2Se,下一代电子工业的新兴材料平台 ,腾讯, 2021-09-09
- ↑ 九三学社社员彭海琳马仁敏陈蓉获2021年“科学探索奖” ,九三学社, 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