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牛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彝良县牛街镇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位于云南省彝良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介于川滇边界,交通便利,是彝良的“北大门”。[1]
商业繁荣,至今有着“小香港”的美名。
牛街海拔520米,面积176.5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中文名:牛街镇
外文名:NiuJie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理位置:云南省东北部
面 积:176.5 km²
政府驻地:牛街
电话区号:0871
邮政区码:657613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气候
人口数量:39403人(2017年)
著名景点:牛街古镇、牛街夜色
机 场:宜宾机场、昭通机场
火车站:盐津火车站
车牌代码:云C
方 言:西南官话
历史文化
牛街古镇始建东汉时期,初兴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
因逢农历的牛、羊日赶大、小场,而得此芳名。故曰,“拉不完的昭通货”在这里集中、“填不满的叙府城”从这里启运,至今仍保留商业重镇“小香港”的美称。到此能充分体验到“上云南,下四川”奇特的地理现象、蜀国文化和古滇文化交相辉映的美好感受。人世沧桑,时移事易。
如今仍保留完整的明清时期所建的街道两条、木竹质结构“串架房”民居400多间;赋有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四合院”、中西交融的名院豪宅还有十于处,它们的建筑风格迥异、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文化韵味深长;十多个祠堂、会馆、庙宇大都建于乾隆年间,只有观音堂仍香火旺盛。“牛街花影摇明月,白水棹歌伴夕阳”。镇内小桥流水,林木荫郁芬芳,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古老的街道上,渔夫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逸、佳人出没,俊男靓女桥上倾情。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优良的传统习俗、良好的道德规范、美味菜肴、文化艺术在这里得到继承;咏诗作对、绘画雕刻、手工艺品散布在街坊庭院;吹拉弹唱、戏曲歌舞弥漫于古镇上空;良好的风水环境、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的才子佳人在祖国各地建功立业。
因牛街是多元文化的古镇、更是出才子佳人的古镇,若君有多余的时间,不妨随兴到一四合院的老宅里,与抽着叶子烟、脸上布满沧桑的老人摆摆龙门阵,你将和老人一起在青烟袅绕中沉浸、感怀在一段美妙的故事里。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末,牛街镇总户数15002户,全镇户籍总人口43630人,其中女性人口19891人,非农业人口1436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34‰。境内居住着汉、苗、彝、回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78人,占总人口的6.52%。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39403人。
经济
2016年,牛街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5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1万元,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7元。截至2016年末,全镇共有贫困人口1316户5567人。
商业
民国10年设邮寄代办所。民国33年始通电话。雍正年间牛街即成为笋子及其他山货、药材等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土特产交易带动油盐粮米及百货等生活必需品交换,形成市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逢丑日赶场。清末,宜宾、昭通商人在牛街开栈房、设商号,南至今半坡社,北至马鞍山,店铺沿街排列,促进了牛街饮食服务业发展,时商业处于较繁荣时期。60~70年代中期,商业萎缩,日用商品由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站等统购统销,粮油及数日用百货均凭证券供应,货柜十有七空。1961年和1968年,承担境内商品流通主渠道的牛街供销社购销总额,分别为42.9万和46.3万元,仅分别为1958~1992年年均购销总额的29%和32%。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市场日趋活跃。今仅街道就有国营、集体、个体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户214家,外来经商户数十家。赶场天,沿街货摊成龙,从布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到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品种繁多,货源充足;摊前人流拥塞,购销两旺。
文化事业
牛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会萃。清嘉庆年间办文庙书院,光绪六年(1880)七月办义学,光绪三十四年创办小学堂。民国26年办云南省彝良县简易师范学级,镇雄、彝良、威信、盐津4县学子纷纷到牛街求学,牛街成镇彝威盐4县学区中心。民国31年创办县内道家县级初级中学,民国36年始办幼儿教育。1950年后党和政府采取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夜校、扫盲等多种办学措施,使小学教育迅速普及到农村。中学教育1951年停止,1958年恢复。今境内共有小学55年,有县级中学1所。教育的发展使牛街人才辈出,文化繁荣。乾隆四十九年建知事衙署,随即在内编修《镇雄州志》。嘉庆年间及以后陆续在今街道及近郊建成文昌宫、万寿宫、城隍庙等雕龙刻凤庙宇10余座。清末至民国年间,牛街文人荟萃。毛以亮(清秀才)、陈熙明、匀镇藩、陈守仁、陈祖武等,不但精通诗词歌赋,县擅长书法、绘画,多有作品问世。尤其陈守仁的牙雕作品享誉国内外,民国26年曾在南京美术展览会上展出。民国35年元旦创刊《牛街旬刊》,共办119期。1950年后,牛街的文学,书法作品多次刊登在地县级刊物;文艺调演多次获县内第一名,并获地区好名次。牛街成为县内文学文艺活动水平较高的乡镇之一。80年代,牛街文化再次处于兴盛时期。多次举办诗歌、书法、绘画竞赛和文艺演出活动。《摘耳根》、《白水江》等文学刊物相继问世。1982年建成县内首家乡镇级电影院,开通差转电视。1983年参加全县农民文艺调演获第一名。1987年开通卫星电视。2000年后、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全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特别是近几年来,牛街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考虑,紧紧围绕以"古镇牛街、文化牛街、商贸牛街、现代牛街"为建设核心,以加快推动小城镇建设为一项涉及长远、事关全局的龙头工程来抓,以保护好文兴街、南华街文化遗产,挖掘民间民俗文化为基础,努力再现牛街古镇风貌。
发展前景
旅游业、商业、文化产业、工农业,面向昭通、宜宾、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重点城市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