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当且仅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当且仅当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1],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2],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名词解释

当且仅当(英文:If and only if, 或者:iff),或称若且唯若,在数学、哲学、逻辑学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领域中被用来表示“在,并且仅仅在这些条件成立的时候”的缩写,在英语中的对应标记为iff。

证明

设A与B为两命题,在证明“A当且仅当B”时,这相当于去同时证明陈述“如果A成立,则B成立”和“如果B成立,则A成立”。另外,也可以证明“如果A成立,则B成立”和“如果A不成立,则B不成立”,后者作为对偶,等价于“如果B成立,则A成立”。

虽然“A当且仅当B”是一个标准用法,但是公认的其他同样说法还有“B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称为充要条件)”,或者“A成立,正当B”。

一般而言,当我们看到“A当且仅当B”,我们可以知道“如果A成立时,则B一定成立”、“如果B成立时,则A也一定成立”、“如果A不成立时,则B也一定不成立”、“如果B不成立时,则A也一定不成立”。

当且仅当A(命题)成立时,B(命题)成立。

也可表示成:B(命题)成立时,A(命题)成立 ;A(命题)成立时,B(命题)成立。即B(命题)等价于A(命题)。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并且仅仅在这些情况下”。

英语缩写iff

在出版物中,英语iff的表示标记最早出现在约翰·L·凯利的《一般拓扑学》中。它的发明通常被认为是归于数学家保罗·哈尔莫斯,但在哈尔莫斯的自传中却声明该标记另有出处,他只是首先在数学领域使用。

不同

简单地,如下的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两者的不同:

1.当冰淇淋是香草口味的,小王会吃这个冰淇淋。(这等于说:如果冰淇淋是香草口味的,那么小王会吃这个冰淇淋。)

2.当且仅当冰淇淋是香草口味,小王会吃这个冰淇淋。(这等于说:如果冰淇淋是香草口味的,那么小王会吃这个冰淇淋;并且,如果小王吃冰淇淋,那么这个冰淇淋就是香草口味的。)

第1句只是说小王会吃香草口味的冰淇淋。但是这并没有排除他还会吃香草以外口味冰淇淋的可能性。可能他会吃,可能不会。这个句子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所能够肯定的是他不会拒绝香草口味的冰淇淋。

但是第2句阐述的非常明确,就是小王会吃并且只吃香草口味的。他不会吃任何其它口味的冰淇淋。

思考

用“当且仅当”连接两个句子造成的句子被称为是“双条件句”。“当且仅当”把两个句子结合成新的句子。它不应该跟描述两个句子之间关系的“逻辑等价”混淆。

双条件句“A当且仅当B”,是用“A”和“B”来陈述A和B所描述的事件状况之间的关系。

相对照的,“A逻辑等价于B”则注重两个句子:它只是陈述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它们所介绍的什么事情。

这里的区别非常容易混淆,已经使得很多哲学家迷惑。当然,在“A”逻辑等价于“B”的时候,“A”当且仅当“B”为真,但是它的逆并不成立。让我们重新考虑上面的句子:

小王今天要吃冰淇淋当且仅当它是香草口味的。

很清楚,对于这个特定的双条件句,两个半句之间并没有逻辑等价。如想了解更多的差异,请参照W. V. Quine的《数理逻辑,第5节》。

在哲学和逻辑学中,“当且仅当”通常用作定义,因为定义被认为是全称量化的双条件句。但在数学中,相比起“当且仅当”,如果通常被用于定义。这里给出一些使用到“当且仅当的”真陈述,也是真双条件句(第一句是一个定义的例子):

一个人是单身男性当且仅当他是一个未婚的而且是可结婚的男人。

x+1=2当且仅当x=1。

对于任意的A,B, 和C:(A&B) &C当且仅当A& (B&C)。(因为这句句子是用变量和&的形式来写得,陈述也通常会使用“

”,或者其它用来写双条件句的符号,来代替“当且仅当”)

用法

“当且仅当”在逻辑领域以外,如同在数学出版物或者普通的谈话中都会用到。如同上面所说,它指的是某个陈述是另外一个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一个数学术语的例子。(即使如此,相比起“当且仅当”,“如果”一般多出现在定义的陈述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