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璪 (唐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璪(唐朝)(又名张藻)字文通,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张璪的画主要是山水树石,颇有声誉,人称他的画作为“神品”。[1]
简介
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曾在长安作画。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也参与名门世族的文学活动,是当时的名流人物。他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点,对中国画发展,深具影响。
对于松树的画法更是特别,可说是冠绝古今。最不可思议的,人称“双管齐下”。是他可以两手各握一支笔,同时作画,其中一枝笔画的是苍翠的树枝,另一枝笔画的是干枯的树枝。完全不同的形象,一次完成,同样地生动逼真。他作画以墨为主,不贵五彩,开后世水墨山水的先河,所以有人把他和王维同称为“南宗”山水之祖,评价甚至在王维之上。
张璪的另一贡献是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辩证地说明了绘画中主客观的关系,至今仍是画家奉行的金科玉律。[2]
代表作品
《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绘境》,但已亡佚。
视频
轶事
因为张璪的画实在太逼真了,所以大家都把他的画誉为“神品”。据传有一次,一位名叫毕宏的画松高手想一睹张璪的画作,于是大老远的前来欣赏这位画家的作画景况。当他看到张璪画松石的时后,不但把秃笔运用的活灵活现,甚至还将指头沾上颜料,在画纸上作画,真是让这位远道而来的画松同好钦佩不已。事后毕宏问他绘画的技巧是向何方神圣学来的,张璪回答他说:“我学画的老师两个,一个是外在,另一个是内在。所谓的外在,就是身体外部接触到的,也就是大自然;而内在则是指心灵,也就是思考”。 看了张璪的画作,又听到他学画的方法后,毕宏知道自己的实力真是差他太多了,于是毕宏收起绘画用具,再也不画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