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清真寺
简介
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开辟漕粮海运,海运船只循白河达张家湾城再转运到大都。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开凿完工。1302年前,由于江淮富户不断侵占民田,大量农民外流,同时江淮漕运司又被并入海船万户府,完全改由海道运输。负责海运的千户张瑄,征雇大批漕丁,商贾也纷纷北渡。张家湾城和通州城的回族户数因此增加,清真寺应运而生。张家湾清真寺始建于明朝,现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湾清真寺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带南跨院。山门原来是山顶砖砌仿木结构。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为礼拜殿,勾连搭四卷,硬山简瓦,第一、三两卷是箍头脊,第二卷是调大脊。礼拜殿第四卷明间是窑殿,四角攒尖绿琉璃宝顶,次间为卷棚顶。礼拜殿有彩画博古图,西头砖雕,嵌山方圆木窗,井口天花。南、北讲堂与礼拜殿之间由海棠柱曲廊连接。[1][2]
院中有一株古槐。另有四株古柏,平面形成梯形,如今东北角的一株已无。1860年8月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途经这里,当地民众群起反抗,在张家湾清真寺内古柏旁边埋锅造饭,将东北角的这株古柏烧死。院内还有一口古缸,缸上浮雕着仙鹤、荷花、海水等图案,六角形须弥座束腰浮雕着鸟兽纹。
补充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受到较大拆改,但大部分建筑尚存,至今仍为回民宗教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 ↑ 1.0 1.1 北京市清真寺,伊斯兰之窗,2006-05-15. [2015-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7).
- ↑ 张家湾清真寺,大运通州网,2012-06-1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