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一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一麐(ㄌㄧㄣˊ,“麟”的异体字)(1867年11月23日-1943年10月24日),字仲仁,号公绂(ㄈㄨˊ)、民佣,别署红梅阁主、大圜居士。江苏吴县人。中国知名爱国人士、文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慈善家,农村改革家。

目录

生平

同治六年十月廿八日出生。12岁时,张一麐应童子试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一麐中举人。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各地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麐等在苏州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一麐中经济特科,分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后,因袁世凯被逐回原籍,张一麐遂解职归乡。中华民国初年,张一麐再度充任袁世凯幕僚,担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中华民国国务院为政事堂之后,张一麐任政事堂下设六局之一的机要局局长。1915年,张一麐任第一次徐世昌内阁的教育总长。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一麐因不满而辞职。[1] 1921年,张一麐倡议召开了和平会议,但会议遭到失败,此后张一麐闲居苏州,不再过问政治,其间曾同张謇组织苏社,同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同吴荫培等人创办吴中保墓会,并且参与《吴县志》总纂。[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创办了《斗报周刊》,号召中国人救亡图存。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张一麐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一麐参与营救七君子。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张一麐组织抗敌后援会,并和李根源谋划组织“老子军”,事未成。淞沪会战后,张一麐曾和李根源收殓抗日英烈的遗骸于苏州善人桥。[1] 日军占领苏州后,张一麐扮成僧人,居住于苏州城西穹窿山的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地方。后张一麐离开苏州经上海、香港到达武汉,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旋随国民参政会迁至重庆。1943年10月,张一麐于重庆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