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问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问仁(生卒年不详)字以元,西宁人。大约生活在明嘉庆、隆庆、万历(1522-1620)年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担任工部员外郎、山东兖佥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直隶昌平 (今北京市昌平)兵备道佥事,升任参议。因为他两任工部,古时候对工部司官相沿称水部,所发尊称张问仁为"张水部"。

张问仁
艺人或艺术家
民族 汉族
籍贯 西宁
出生 1522年
中国
职业 工部员外郎、山东兖佥事,参议
代表作品河右集》八卷
闵子集》若干卷


人物简介

​张问仁“善诗文”,“佳句频传”,对青海诗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惜大多散佚。他著有《河右集》八卷,《闵子集》若干卷,诗文俱佳。他的诗歌艺术性颇高,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而且内容也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事民疾。《观猎》一诗是他罢官回到西宁后的作品,诗人描写了在青海高原上观看将军围猎的场景,有声有色,形象生动,风格雄浑,狩猎犹写战场,慷慨激昂。“霜落兽初肥,将军自指挥。羌儿识兔窟,胡马趁鹰飞。云响雕垂箭,尘喧鹿夺围。平原日欲暮,长啸振缨归。”诗歌气势磅礴,耐人寻味。[1]


人物经历

昌平是明皇陵(今十三陵)的所在地,是隆太庆年(1567)为明世宗修建的陵园砖城。当年三月奉灵安葬,因而昌平境内达显往来不绝,“从官如云,肩 摩毂击”,张问仁亲自接送应酬,不让累及百姓,因而触怒了那些因 此勒索不到好处的官员,于是这些人制造流言,诬陷上告,张问仁被昏庸的当政者罢官免职。

得知罢官的消息后,他“面无愠色”,表现得很冷静,即刻收拾行李,等待交接。在他离开昌平时携带的物件 除书籍外别无值钱的东西。昌平百姓“卧辙留”,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和爱戴。

问仁善于写诗,嘉靖(1522-1566)时任右佥都御史、宁夏巡抚的诗人张九一就有“佳名频传水部名”的赞语。当他回乡途经积石渡黄河时写下了《西归自积石渡河有感,因怀都下相知》一诗:

[[惊涛仍此涉,川上复迟延。

为激声偏怒,无情恨岂传。

蛟龙时一起,雷雨夜长悬。

凭寄相思泪,随波到日边。]]

诗人徘徊在黄河岸头,面对汹涌的波涛,触景生情,不禁回想起发生在不久前的宦海惊涛。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笔端蕴结着对现实的愤懑之情。尾联一语双关,点出题意,构思精巧,感情深沉,可看出诗人驾驭文字的技巧和能力。

张问仁现存的诗,多是回到西宁市后的作品,《观猎》一诗可谓是他存诗的代表作。诗中写道:

霜落兽初肥,将军自指挥。

羌儿识兔窟,胡马乘鹰飞。

云响雕垂箭,尘喧鹿夺围。

平原日欲幕,长啸振缨归。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虽遭罢官,情绪并未消沉,意气仍然很昂扬的精神。

明朝自嘉靖以后,史称“海夷”的青海蒙古贵族,经常攻掠西宁,为患青海,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破坏,“甘、凉、河湟之间遂为戎马奔驰之所”。广大群众为此忧心如焚,期望消除战乱,安定社会,诗人用诗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羽檄尚纷纷,忧怀乍欲焚。

戍笳寒泣月,戎鼓夜翻云。

急速天边火,深孤海上军。

飞书问都护,露布几时间?

(《秋夜边城闻警》)

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朝军队在西宁南川捏耳朵峡(在今湟中县上新庄南)、西川康缠沟(在今湟中县境内)两次大破青海蒙古永邵卜、火落赤部,史称“两川之捷。”从此以后,西宁迈趋安定。张问仁在这次战役中功不可没。他以欣喜的心情 写道:“环海已看无牧马,沿边不用更防秋”,“雪山更作屯田地,青海重为饮马池”。据作者自序,这组诗是诗人将流传在军中的歌谣,“采其词意之雅者,节为七言绝句”,因此对研究西宁 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问仁“善诗文”,从“佳句频传”的赞语看,诗作可能不少,可惜大多散佚,今只存诗11首。他还著有《闵子》、《河右》等诗文集,也已不存。《[[西宁志、《西宁府新志》中录存有《重修西宁卫城记》、《经略少保郑公西征平房记》、《湟中破虏碑记》等文章多篇,文笔典雅流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张问仁年73岁,病逝在西宁。


视频

《易经》解《论语》500讲之第437讲阳货05“子张问仁于孔子,恭宽信敏惠”


参考资料

  1.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