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資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資珙 | |
---|---|
出生 |
1904年 梅州市梅縣區 |
逝世 | 1968年 |
民族 | 漢 |
教育程度 | 上海滬江大學 |
職業 | 教育家 |
知名作品 | 化學之創造 《英漢化學專業常用詞彙》 譯有《化學元… |
張資珙(1904 —1968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史家,化學家。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1924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27年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堂,赴美留學。張資珙先生畢生獻身於祖國的教育事業,建國後在武漢大學任教,桃李滿天下,為祖國培養了幾代棟樑人才,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查全性等均受業於他的門下。 1963年2月,以摘帽右派的身份在武漢大學化學係為645年級開英語選修課。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終年六十四歲。[1]
人物經歷
- 1924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 1927年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堂,赴美留學。
- 1930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華中大學、嶺南大學和武漢大學執教。
- 1931年起,張資珙在華中大學人化學系主任、教授,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使該校化學系在國內名聲鵲起。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對抗日軍的毒氣戰,張資珙赴耶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研究毒氣的防護問題;還去了哈佛大學與著名科學家薩頓教授共同切磋科學史的研究。
- 1944年8月應英國文化委員會之邀到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講學兩年,並應邀去巴黎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講授中國科學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化學史,在西歐學術界引起轟動。
張資珙先生畢生獻身於祖國的教育事業,建國後在武漢大學任教,桃李滿天下,為祖國培養了幾代棟樑人才,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查全性等均受業於他的門下。
- 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蘄春縣八里湖農場勞動改造。1963年2月,以摘帽右派的身份在武漢大學化學係為645年級開英語選修課。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終年六十四歲。1982年平反昭雪。
身後評價
他開創了我國最早的分析化學理論體系,是我國的普通化學、理論化學、分析化學、化學文獻、化學史等諸多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奠基人之一。他學識淵博,通曉英、德、法、俄日等多國語言,在化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史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曾從事"鉀的定量分析測定"方面的研究。他自編試用教材講課,深受學生歡迎,重視科學研究,特別重視實驗教學。李約瑟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引用了他的大量研究成果。[2]
學術觀點
張資珙對中國古代煉丹術在化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重視。他用翔實的資料證明,世界上最早煉出鎳的是中國,認為宋代瓷器是當時全世界水平最高的,[3]
主要著作
出版有《化學之創造》(1927年),譯有《化學元素髮見史》(1952年),編有《英漢化學專業常用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