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诗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诗亚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出生 1948年
重庆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张诗亚,男,1948年生于重庆市,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最高金额。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期间,推进学科建设,其领衔的教育学学科于1998年获得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点,2002年成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5年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同年,其组织领导的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重庆市首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文科基地。

人物简介

张诗亚,男,1948年生,重庆市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2]博士生导师[3],西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教育学原理博士点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主持过"儿童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重庆市高等学科建设研究"、"西部开发与教育"、"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类型与政策研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民族特色教育学科建设"、自然基金会项目

"Development of EFS Master Degree Course"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其主持项目曾先后获重庆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张诗亚教授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Analytic Teaching》(美国)、《Think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美国)、《中国研究》(美国)等刊物上发表《论"科"、"教"关系认识中的几个误区》、《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增强民族认同--全球化挑战中的文化重构》、《教育学的突围》、《Will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Take Hold in Chinese mainland?──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等论文80余篇;出版《教育科学学初探--教育科学的反思》、《振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西南民族文化溯源》、《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等10余部专著;主编《儿童哲学丛书》(13本),《西南研究书系》(24本),《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文库》(7本),《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7本)等60余部著作。有近20部论著获得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中国图书一等奖、四川省图书一等奖等奖励。

影响

张诗亚丰硕的科研成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002年以来,张诗亚教授向教育部、重庆市政协和教委提出6项专家建议。其中,《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庆教育--重庆市政协西部大开发专题调研报告》被重庆市政协采用。《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被《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要报》刊载,并被教育部办公厅报送国家科教小组等决策部门和被教育部采纳。2004年4月16日《光明日报》、2005年4月15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均对此事作了专题报道,并为三峡库区人民盛赞。该建议2006年该报告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汶川震后及时提出的《启用马帮以救汶川地震之急》已被教育部正式采用。

1989年以来招收硕士50余人,博士40余人,其中海外留学生(博士)10人;博士后7人;访问学者8人。指导的5位博士生的论文经专家匿名评审,入选2004年教育类全国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并做大会发言(入选发言人数为该次会议发言人数的1/6);指导的博士生多次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励。同时,他还将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创新结合,以培养研究生创新共同体为理念,在西南民族地区建立了10个集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研究、信息交流、跟踪监测、网络建设、教学及实验为一体的立体和网状的田野工作站,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新路。

积极致力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曾先后到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伯尔尼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韩国东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马来西亚董教总等40余所教学科研机构交流讲学。曾40余次参与、组织国际国内重大会议。1996年出席第八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大会并宣读论文;1997年出席中美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2002年10月应邀赴美国出席"中国及世界的持续和平与进步" 国际研讨会;2005年应邀赴美国参加由美中教育联合会举办的"第十届美中教育联合会国际会议";2003年主办"殖民主义研究第六届年会暨重庆大轰炸65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 并做大会主题报告;2006年主办了由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和美国伊利诺大学东亚及太平洋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and studies,UIUC﹚联办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并做大会主题报告。

同时,张诗亚教授在国内外多个学术组织有兼职。现/曾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专家、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比较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比较教育学会西南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校外考试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社科联副主席。

成果

近几年主要成果简介:

张诗亚
  西南大学教授 张诗亚

论著论文

1.《震荡与变革──二十世纪的教育技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教育战略重点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西南研究书系》,(主编)共两批,21本,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1997年版。

4.《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丛书》,(主编)共6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儿童哲学丛书》,(编译)共13本,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小生灵系列丛书》,(主编)21本,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专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群体探究中儿童自主性负责之研究》,田家炳教育研讨会,南京1998年8月30日, 第一作者。

9.《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儿童哲学国际专家研讨会会议的报告》,提交中国教科文委秘书处教育处,1998年5月28日, 报告执笔人。

10.《"儿童哲学"──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一块他山之石》,载《国际学术动态》,1998年第4期。

11.《On the view of educ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第二届亚洲比较教育年会大会报告,北京,1998年9月7日。

12.《Beyond the Plural and the Unification: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Educational Noumenon》, CUHK Education Journal 1997. Vol.25, NO. Two; (《多元与一统的超越:民族认同与教育本体》),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报》1997.Vol.25 NO.2.

13.《论"科""教"关系认识中的几个误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5期。

14.《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5.《华夏民族认同中的教育问题研究》,华人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宣读,收入论文集,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10月,中国南京。

16.《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 《Analytic Teaching》, Volume11 NO.1.( 1998 ) Department of Pyschology, Viterbo College, WI 54601, U.S.A.

17.《论可持续发展中的教育观》,载《教育科学》,1997年第6期。

18.《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折-----凉山州普格县农技校的启示》,社会与少数民族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乌鲁木齐,收入大会论文集,1996年8月15日;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一作者。

19.《"儿童哲学"──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一块他山之石》,载《中国教育报》,1997年11月28日。

20.《走出李约瑟似的大山》,载《读书》,1998年第7期。

21.《关于克里克及意识研究》,载《读书》1998年第5期。

22.《多元文化互动中的西南民族教育》,中美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昆明1997年7月26日。

23.《构建"更新工程"脱西部教育之贫》,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24.《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载《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25.《分析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误区》,载《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2期。

26.《高考:热点背后的意义》,载《重庆晚报》,2001年9月2日第8版。

27.《华人民族认同的教育问题研究》,载《中国研究学刊》(美国),2001年第2期。

28.《不读历史的人,必定重犯历史错误--忆先师骥雄先生与<外国教育史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4期

29.《从"儿童哲学"到"小生灵"》,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7日第3版

30.《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31.《华夏民族认同的教育思考》,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32.《教育学的突围》,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33.《公民教育之道》,载香港教育系列五《青少年成长价值教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

34.《孩子为何成了杀手--张诗亚教授谈现行教育制度对人文精神的扼杀》,载《时代信报》,2004年12月2日。

35.《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36.《顶岗实习:农村教育的日志》,载《中国教育评论》,2005年第8期,第一作者。(以书代刊)

37.《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载《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张诗亚
  张诗亚教授

38.《"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6期。

39.《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科研项目

1. 在中国西南契合人文社会情境全面推进绿色教育工程,世界自然基金会, 6万 ,2000年7月

2. 儿童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 ,2.2 万,2000年12月

3. 面向21世纪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 万 ,2000年12月

4.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类型与对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规划重大项目,20万,2001-2005年12月

5.西部开发与教育.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3万,2001年-2003年12月

6.在中国西南契合人文社会情景全面推进绿色教育工程,世界自然基金项目,6万,2001年-2004年7月

7.小松树计划,香港儿童救助基金会横向项目,10万,2001年-2001年12月

8.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全国教科教育部重点课题,3.2万,2003-2005年

9.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20万,2003-2007年

10.西南地区民族教育良性自然文化生态发展战略研究,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4万元,2005-2007年

1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类型与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10万,2001-2005年

12.民族特色教育学科建设,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00万,2005-2006年

获奖项目

1.重庆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1996年12月,第一作者。重庆,《中国教育战略重点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获奖人。

2.《教育科学学初探--教育科学的反思》,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8月[4]

3.推进儿童哲学中国化改进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9月[5]

4.2006年12月张诗亚《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研究咨询报告,教育部采纳2003年10月)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证书编号为:教社科证字(2006)第120号。该建议于2003年被《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要报》刊载,并被教育部办公厅报送国家科教小组、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研究室等决策部门。根据该建议和教育部的采纳意见实施的"顶岗实习"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Sohu网等媒体均对此事作了专题报道。该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西部教育的发展,丰富了教育基本理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