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伯
张英伯 |
张英伯,男,1913年7月26日生,河北省武清县(今属天津)人,树木生理学家[1]。他长期从事树皮研究,是中国树皮结构化学研究的创始人[2];在树木生理学领域中,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倡导发展了一门新学科-树木木质部生理学。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树皮结构化学研究的创始人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13年7月26日
出生地点----河北省武清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树皮生理学家
逝世日期----1984年4月10日
毕业院校----北平师范大学
人物档案
简介
张英伯(1913--1984),树木生理学家。直隶武清(今属天津)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1947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林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林学研究院木材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理学及森林资源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林产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回国。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树木生理学科部主席团成员兼木材生理组领导组成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主持创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树木生理生化研究所。著有《北美造纸用材树种树皮解剖研究》、《北美洲针叶树树皮构造》。
简历
1913年7月26日 生于河北省武清县。
1932-1937年 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学习。
1938-1940年 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助理研究员。
1940-1946年 任云南农林植物所和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6-1947年 在美国耶鲁大学林学及理工研究院攻读学位,被授予"科学硕士"。
1947-1951年 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资源学院及理学研究院攻读学位,获"木材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51-1955年 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林产研究所研究员。
1956-1984年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
1957-1983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任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4年4月10日 病逝于北京。
生平简介
背景
张英伯,1913年7月26日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武清县王庆坨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父张瑞芬,是位颇受当地农民称赞的中医。父亲张振鸿,在小学教书,因收入微薄,还得兼任家庭教师,以维持一家七口的生活。张英伯自幼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好,课余喜好美术。他的画深得师长称赞。1932年,在北平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因其成绩优秀,由学校保送到北平师范大学学习生物学(主系)与化学(副系),入学第二年父亲病逝,家庭经济严重困难。他为了坚持大学学习,除靠二姑(张淑洵)资助外,还到中学兼课,以弥补生活费用。193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芦沟桥事变爆发后,大学停课,他遂到天津志达中学(二姑创办)任教一年。1938年经胡先骕教授招聘,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该所是为了纪念教育学家范源濂教授而成立的,所里设有范太夫人奖学金,张英伯在该所得到胡先骕、俞德浚等老前辈的关心与指导,工作成绩显著,入所第二年就得到了该所的奖学金。1939年,静生生物所迁往抗日大后方。张英伯携带该所材料,从上海乘船绕道香港、越南,到达昆明郊区黑龙潭后,在静生生物所、云南农林植物所工作。此时,张英伯在胡先骕、郑万钧领导下,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到高寒山区,从平原到高山深谷,进行广泛的植物资源调查,写出了数篇关于云南植物资源的研究报告。面对南国浩瀚的植物资源,他考虑的是如何让它们为人民开发利用的问题。他首先对云南暖温带主要树种的树皮进行了收集、观察与研究。这为他后来长期从事树皮结构化学研究打下基础。同时,还对云南松扭曲与主干化学成分的关系、木荷木材的解剖构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留学美国
在此期间,张英伯还在西南联大工学院(原清华大学工学院)工学研究所吴柳生的指导下,对昆明至怒江沿线数十个树种的木材进行了力学试验,并在昆明附近的乌蒙山上发现了一片冷杉原始森林,为滑翔机制造提供了木材。结合以前的工作,他写出了《云南省六十种林木的木材构造与化学性质的研究报告》,这是当时国内少有的系统资料,为当时抗日战争中桥梁建设提供了材料力学的依据。这阶段的工作对张英伯后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影响很大,开始从植物学的大范围集中到树木学领域,对树皮资源利用,树皮与木材的关系,木质部生长等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张英伯在西南联大的工作,深受所长周仁的赞赏。不久,张英伯就被调到工学研究所工作。在周仁的鼓励与支持下,经与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联系,张英伯得到该校的奖学金,于1946年赴美国留学。张英伯在美国留学期间,多为半工半读,靠在校兼任助教,课余或假期在农场、餐馆作工以补学费和生活费的不足。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1947年获耶鲁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1951年在密执安大学,先后获木材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异常兴奋,立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建设。但他的回国申请遭到美国移民局的拒绝,又因参加留美爱国学生组织"世界科协"聚会,受到移民局的审讯,1951年,他完成博士学位后,再次申请回国,又因朝鲜战争爆发而被驳回。1951-1955 年,他被迫在威斯康星大学及农业部的林产研究所任协作研究员。张英伯是该所有史以来独立承担课题的第一个外国人。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成10多篇被认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论著,是该所当时成就突出的两位学者之一。
回到祖国
1955年,张英伯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祖国。由国务院分配到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扩建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他回国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建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室,并担任室主任,与7位年轻人共同工作,开展树木生理与树皮结构化学的研究。从1957至1960年,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正当他开始取得成果时,他所领导研究的课题遭到非难,本人也遭到无理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整个研究所人员下放劳动,致使他的研究活动被迫中断了12年。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恢复建制,张英伯重新回到研究工作岗位。1983年,他身患癌症,但仍顽强工作,躺在医院病床上还思考着出院后的研究课题和准备编写的50万字的巨著《树皮的科学与技术》。由于病情急骤恶化,张英伯留下未尽的事业离开了人世。
主要论著
外文论文
1 Chang Ying-Pe. Anatomy of wood and bark in the rubiacea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333 pp。+38 Plates 1951.
2 Chang Ying-Pe, Anatomy of common north american pulpwood barks。TAPPI, Monograph No 14, New York。1954:249 PP.
3 Chang Ying-Pe, Bare structure of north American conifers。Technical Bulletin No 1095, 86 pp.U.S.D.A.1954.
4 Chang Ying-Pe, Mitchell R 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mmon north American pulpwood barks. TAPPI,1955,38(5):315-320.
中文论文
5 张英伯,王蕤.马荣芳等.八种针叶树的韧皮纤维观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报告摘要,1958.
6 张英伯.王蕤.马荣芳等.华北主要造林树种主干形成层动态初步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报告摘要集.1956-1961:26-28.
7 张英伯.从树木解剖生理基础浅谈年轮的形成与变化.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印.1976.
8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皮综合研究小组利用落叶松树皮溶解物试制木工胶.森工科技通讯,1978(8):10-11.
9 树皮综合研究小组.落叶松树皮胶初步试制成功.林业科学实验,1978(8):1-2.
10 张英伯.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对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作用.中国林业科技三十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情报所,1979:351-370.
11 张英伯.周银莲.杨炳才.杉木树皮的构造及化学组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报告,1980.
12 张英伯.刘奉觉.施培青等.落叶松树皮胶的提制及其应用于刨花板的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1981,1(2):1-12.
技术成就
被列为美国科学家名人录
树皮是树木整体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产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营养物质运输、贮藏、通气及自然防护等;而且也是一项数量大、产量高的林木资源,一般可占原木材积的7~10%,其中含有多种独特的次生产物,在医药、造纸、制胶、地质、选矿、陶瓷、水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张英伯的研究对活体树木生长理论和林产资源开发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40年代初,他在考察云南植物资源时,就选中了树皮--个在国内从未有人涉足过的研究课题,对云南温带树种的树皮进行收集、观察与研究。在美国求学时期,美国逐步将林学院改名为资源学院并突出环境学的含义,这给张英伯以很大启发,坚定了他从事树木资源研究的决心。他的博士论文就是题为《茜草科树木木材与树皮解剖学》的长篇论著。后来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及农业部的林产研究所树木生长与利用关系研究室和木材化学(包括树皮)研究室工作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有关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到竹子、树皮和木材,从活体树木到原料加工,都进行过探索。先后完成了十多篇论文或专著,如1954年的《北美洲造纸用材树种树皮解剖学的研究》,是美国纸浆与造纸工业技术协会(Technical Association of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TAPPI)专题评论丛书第14号,详细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与20种针、阔叶树种的研究结果;《北美洲针叶树种的树皮构造》,是美国农业部技术专刊第1095号;还有《北美造纸材树皮化学组成的研究》,《花旗松水溶化合物的分离提取》(Weyerhaeuser公司研究报告)等。这些研究论著在国际上得到较高的评价,被认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经典著作。当时还没有人进行类似的研究和发表如此有价值的研究论著,在此后的年代里,经常发现有关书刊文献引用他论著中的定义、论点和数据。由于他的学术活动和成就,1955年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
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张英伯在中央林业研究所担任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期间,指导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中国松杉目树皮基本性质的研究",包括3科25属149种树皮的解剖结构与化学成分及其利用途径。为在中国开展树皮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杉木树皮的研究较为深入,不仅首次阐明了杉木树皮的构造与化学组成,而且制出了纤维板与刨花板。1978年,他重新开展了树皮综合利用的研究,作了树皮浸出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树皮改良土壤试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把工作集中到利用落叶松树皮试制木工胶的研究。1978年,落叶松树皮胶在中国首次试制成功,它具有资源广、得率高、质量好、成本低、工艺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用它压制的刨花板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合理利用树皮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际上,利用落叶松树皮制胶的成功尚属首次,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1982年,他所领导的树皮综合利用小组被评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