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维

增加 456 位元組, 3 年前
[[File:张维.jpeg|有框|右|<big>张维</big>[http://tech.gmw.cn/scientist/attachement/jpg/site2/20150923/c03fd543f0bf176c524703.jpg 原图链接][http://tech.gmw.cn/scientist/2015-09/23/content_17139665.htm 来自 科普中国 的图片]]]
''' 张维 ''' (1913.05.22 - 2001.10.04), [[ 北京市 ]] 人,中国著名 [[ 力学 ]] 家、结构力学和工程教育专家, [[ 中国科学院 ]] [[ 中国工程院 ]]两院院士<ref>[https://tech.gmw.cn/scientist/2015-09/23/content_17139665.htm 张维:力学家、 两院院士 ],光明网,2015-09-23</ref> ,民盟成员 。 1929 。1929 年就读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在 [[帝国理工学院|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 获工学硕士学位,在 [[ 德国 ]][[ 柏林 ]] 高工获工学博士学位。1944年在国际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载荷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创办深圳大学。1994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曾任 [[ 清华大学 ]] 教务长、副校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固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培养力学人才做出了贡献。曾三次参加我国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并任土木建筑水利组组长和力学组副组长,推动了我国某些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后来在圆环壳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主编了《壳体文献汇编》、《力学丛书》和《世界力学名著译丛》等。
==人物经历==
1913年5月22日张维出生于北京市一个税务职员家庭。父亲张图是旧京师译学馆的学员,清末 [[ 民国 ]] 初年供职河南安阳县税务局,并兼任家庭 [[ 教师 ]]
1915年张维出生后2年,其父便溘然长逝,仅靠父亲的积蓄及兄长的工资维持 [[ 生活 ]] ,家境清寒。
=== 早年经历1918年他5岁入北京小学,11岁考入 北京四中,15岁转考至天津 北洋大学预科。===
1929年16 1918年他5岁入北京小学,11 岁考入 唐山交通大学(现 西南交通 北京四中,15岁转考至[[天津]]北洋 大学 )土木工程系,当时学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以 罗忠忱、 顾宜孙、 黄寿恒为代表的唐山交大一代名师正值盛年,又有 朱物华、 刘仙洲、 华凤翔、 张正平、 张伯声等著名教授在校执教,使得 西南交通大学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工 学府之一。张维醉心于数学与物理学,而数学尤为突出。大学期间学业卓尔不群
1933年20 1929年16 弱冠之际,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 考入 唐山交通大学 (现[[西南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系 (主修结构工程) 当时学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 工学 士学位。他 院,以罗忠忱、顾宜孙、黄寿恒为代表 同班同学( 唐山交大 1933 届)五十余人中 一代名师正值盛年,又 美国 朱物华、刘仙洲、华凤翔、张正平、张伯声等著名教授在校执教,使得西南交通大学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 程院院士 林同骅 科学府之一。张维醉心于[[数学]]与[[物理学]] 中国科 而数学尤为突出。大学期间 院、工程院院士 严恺、 刘恢先等人 业卓尔不群
大学 1933年20岁弱冠之际,便以优异成绩 毕业 后,张维被分配到当时仍在向西延伸的、贯 于唐山交 东西的铁路 动脉 陇海铁路实习 学土木工程系(主修结构工程) 辗转于潼关至西安 获工学士学位。他 潼西段 同班同学(唐山交大1933届)五十余人中有[[美国 程院]]院士林同骅 在华阴 中国科学院 坝桥协理铁路施 程院院士[[严恺]]、[[刘恢]]先等人
大学毕业后,张维被分配到当时仍在向西延伸的、贯通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实习,辗转于潼关至[[西安]]的潼西段工地,在华阴、坝桥协理铁路施工。 工作未及经年,便应母校之召,于1934年4月回到母校 唐山交通大学(现 西南交通大学),任结构力学与结构工程助教。在这期间,他开始与力学结下不解之缘。1933至1934年,美国公布了新版的 [[ 铁路 ]][[ 桥梁 ]] 规范,张维查阅了大量力学著作和文献,撰写了对该规范内容力学理论根据的探讨论文。该篇论文以其独特的见地在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的报考与录取过程中,受到主审教授的高度评价。
==留学英德==
1937年,张维以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第5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生,留学 [[ 英国 ]] 。他怀着“科学救国”的信念,于9月中旬抵达 [[ 伦敦 ]] ,在当时颇有声望的 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A.J.S.皮怕德(Pippard)教授指导下学习,一年后即获帝国理工学校文凭(DIC)。这一年的寒假,为了求索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深入的工程知识,他跨过 [[ 英吉利海峡 ]] 到德国进行考察。他对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F.特尔克(Tolke)教授的壳体理论研究很感兴趣,并见到壳体理论将会在 固体力学和结构工程研究中大放异彩,决定赴德国学习。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获准于1938年7月到柏林高等工业学院(今 [[ 柏林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教研室,在特尔克教授指导下进行壳体理论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只好继续留在德国。
1942年2月,任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力学教研室助教,从事 [[ 教学 ]] 与科研工作,完成了隧道应力分析与弹性波石油勘探等项研究。
1944年10月,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张维在论文中利用特尔克导出的方程,采用渐近方法与贝塞尔函数,在国际上最先解决了圆环壳受任意旋转对称载荷作用下的 应力状态求解问题。由于当时中国小 [[ 丰满水电站 ]] 大型水轮机是由 瑞士埃舍尔-维斯机械厂(Escher-Wyss Maschinen-buu Fabrik)设计和生产的,张维为了掌握祖国工程建设需要的先进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同该厂联系,终于在1945年9月获准移居 [[ 瑞士 ]] ,在当时很有名的埃舍尔-维斯机械厂研究部任研究 [[ 工程师 ]] ,从事旋转机械中的叉管、圆盘叶片的研究工作,同时等待回国的时机。
==毅然归国==
1946年5月,在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之后,张维商得厂方同意,毅然中止了合同,不等 [[ 银行 ]] 解冻,带着身边仅有的一点钱,在中国驻巴黎使馆的帮助下,全家三人从 马赛港坐船,途经西贡、 [[ 香港 ]] ,历经艰辛,回到祖国的 [[ 上海 ]] 。他回国后,先后受聘于 [[ 同济大学 ]] 、北洋大学,
1947年,受聘于 [[ 清华大学 ]] ,与已在清华执教的 [[ 钱伟长 ]] 分担全校的力学课程教学。他先后讲授过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以及板壳理论等课程。
1951年起,由于高校院系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张维开始担任行政、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
1952年,他担任三校(清华、 [[ 北大 ]] [[ 燕京 大学|燕京]] ) 建设委员会工程处负责人,
1954年任清华大学建设委员会主任,为三校和清华的基本建设作出了贡献。1952年到1956年,他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
1955年,张维被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按照 [[ 国家 ]] [[ 学校 ]] 的规划,清华筹建了一批新专业。
1958年,他筹建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 <ref>[https://m.newsmth.net/article/Mechanics/4081?p=1 张维先生的故事],水木社区,2005-06-26 </ref> 。1957年以后,张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先后分工主管 [[ 教学 ]] 与科研,直至1966年“ [[ 文化大革命 ]] ”。
1962年到1984年期间,他担任 [[ 教育部 ]] 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织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维受迫害达数年之久。1976年春他主动提出离开领导岗位到校工厂参加劳动。
==参考文献==
 
[[Category:教育家]]
58,3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