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牧笛[1],女,天津作协最年轻的会员,现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2010年6月获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中国作家金牌榜【90后专辑】第一名。 她从12岁起开始写作,至今已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美文》《中华少年写作精选》《中学生》《诗选刊》《读友》《意林》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2]、小说等作品60余万字,在全国性的征文赛事中获特等奖、一等奖40余次,被称为90后最具实力的小作家之一。

张牧笛
出生 (1991-10-05) 1991年10月5日(32歲)
民族 满族
教育程度 中央戏剧学院
职业 作家、学生
奖项 2005年“全国十佳文学少年”
2014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2名
2015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9名

目录

榜单前十

“2016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统计了50家中文网站、126家出版社、3000家媒体的作品发布阅读量,历时三个月整理而成,最终90后作家张皓宸后博寒、张牧笛、陈昂苏禹苑子文苏笑嫣林卓宇余幼幼边琼进入榜单前十名。[3]

书评[4]

张牧笛的新书《如烟》让我有种飞起来的感觉。短句增加;对事件、人物、图书、电影等不再是细细的描摹与鉴赏,而是点评式瞬间感悟;信息量加大,如潮水般涌来;植被、月光、星星、风儿出现频率相对减少;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地外吃、K歌;打耳洞、逃课;呼朋引伴,觥筹交错,朋友如此之多,人缘如此之好;常常熬夜至两点,数次胃痛;看书那么快,几乎天天在写、在读、在看……整个来看,《如烟》展现的是一幅华美、绚丽、盛大、激情、狂欢的少年少女进行曲,如万花筒一样旋转不停的青春画卷。牧笛的高中,居然像大学一样度过。牧笛也不再是默默成长的南瓜,而分明是一支光辉夺目、一日千里的飞天仙笛。

比较喜欢这种生活实录性作品,而不喜欢虚拟作品。现在是生活高于艺术(某些,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时代,小说家们的虚构力只有在贫寂的时代才会有高于生活的余地。有生活,有灵魂,有时代影像,有才气,所以喜欢。

张牧笛自述[5]

无可避免的,要说到阅读和写作。我对阅读的理解比较简单。正如汉代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一种丰富的心灵资源。好的文学作品,必然要触及到人类内心的向往和情感张力,起到宽阔视野,提升思想,深化良知的作用。阅读不仅指导我们写好文章,更能教会我们懂得生活,既勇于承担人生的苦难,也乐于享受生命的幸福。

至于我是如何喜欢上写作的,说不太清楚。一直觉得这是件很偶然的事。大约11岁的时候,有过一个阶段,心里总像是有话要说,要表达,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于是写诗,写日记,尝试着用文字和自身以外的世界沟通。写在纸上的无非是一些触景生情的小感触,只是心里觉得欢喜,没有任何目的,也不曾想过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读者。

或许因为刚从透明的童话城堡中走出来,面对纷繁的现实世界,既好奇,又不知所措,于是想借助别人的思想更快地成长起来。文字犹如缤纷的情绪,把我推进一个陌生的思考的空间,安慰我的理想,塑造我的信念。后来读的书渐渐多了,我开始尝试着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编织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故事。我才发现,写作是这样一件令人感受到平静与愉悦的事。

我的成长得益于特长,阅读的美好和写作的富足也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极大快慰。虽然我不确定自己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多久,走多远,也许仅仅是我心里一个远行的梦想,但是,它们像是一台时光机,收留了我的青春,记录了一路的风景和心情,我珍视这份真实的幸福。我多次在文章中说,“作家不是理想,文学只是快乐”。一个写作者,如果满心想的是成名获利,写作势必会成为一种负累。渴望成功无可厚非,但是比成功更宝贵的是心灵的平静。保持良好的写作心态比追求写作技巧更能显出人的品味高下。

出书对于我只是青春的纪念。那些曾经的事,一梦醒来,仿佛已在彼岸。那些闪烁着光泽的梦想,一部分实现了,一部分破灭了,还有一部分在继续。写作像是一个传奇,氤氲出梦想,并且使得我有能力和时光抗衡。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本带着小小标记的书,是无论怎样书写都言之不尽的。

視頻

《人不长大该多好》张牧笛 朗读:姜林杉’’’

參考文獻

  1. 《封面人物》2016年5月总第052期:青年诗人张牧笛中华少年作家网,2016-5-20
  2. [90后 张牧笛诗歌七首]新浪博客,2014-10-29
  3. 90后作家排行榜出炉 聊城走出去的陈昂位列第四聊城晚报,2016-03-16
  4. 书评:飞翔着的笛子——读张牧笛《如烟》今日头条-陈文伍,2017-11-14
  5. 90作家张牧笛:人在阅读和写作中变得更美丽搜狐新闻-陈评号,2017-04-08